仁济医院专家权威解密,大肠癌化疗后复发竟
上海交通大医院消化学科暨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房静远教授科研团队,通过对大肠癌术后化疗后复发及不复发的患者黏膜组织DNA的测序分析,发现在肿瘤复发患者中肠菌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anucleatum)含量明显升高,并明确了该菌诱导癌细胞自噬而导致化疗耐药与肿瘤的术后复发机制,从而引起大肠癌患者五年生存率降低。
这一最新原创研究成果发表在年7月27日出版的生命科学顶级期刊《Cell》杂志上。研究为通过分析肠道菌群而预测大肠癌预后和预警大肠癌化疗效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大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年中国大肠癌发病数占全球24.3%,死亡数占全球22.9%,近年来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还在逐年升高。虽然近年来大肠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大肠癌患者化疗后复发仍是临床治疗的难点,严重影响着患者预后。
近五年来,房静远研究团队先后在三个大肠癌术后化疗的临床队列几百例样本中,发现和确认大肠癌患者肠道菌群中具核梭杆菌丰度升高可能是最常用的化疗药物5-FU和奥沙利铂等铂类药物耐药及大肠癌患者化疗失败的重要原因。
该研究首次发现具核梭杆菌在大肠癌化疗耐药中的调控作用,并详细阐释了其相应的机制。不仅为通过检测黏膜组织具核梭杆菌丰度而预测预后和预警化疗耐药风险提出了可能的标志物,也为抗肿瘤新药的开发提供了潜在的可行策略。
这一最新原创研究成果的通讯作者为房静远教授,洪洁、陈豪燕、陈萦晅三位研究者和美国密歇根大学WeipingZou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所有研究工作由上海交通大医院完成,Zou教授在该研究的设计和实施中给予了重要的指导和帮助。
近年来,医院消化科始终致力于大肠癌发生机制和临床诊治研究,并取得显著成绩。房静远教授介绍,此次研究成果甚至可为通过根除或减少具核梭杆菌而逆转化疗耐药,从而改善大肠癌患者术后预后,提供了新的可探索的方法。
编辑/高莹婕
编辑部主任/胡雪玮
主编/崔颖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zbtongnian.com/hlsx/1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