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疗逐渐ldquo平民化rdq
在当代癌症治疗领域中,肿瘤免疫疗法无疑是一座里程碑,它为那些患有治疗方法有限、疗效较差的肿瘤类型的患者点燃了新的希望之火。从免疫单药到联合疗法,从局限单一癌种到逐步拓宽适应症,肿瘤的免疫治疗的发展始终走在坎坷的路上。在实体肿瘤的治疗中,大多数的成功都是由“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这员猛将取得的,但同时,它导致的细胞毒性、疗效差异或是治疗抵抗性,都与放化疗、靶向治疗的原理大不相同。此外,免疫治疗通常伴随着不同以往的副作用: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图1:在FDA获批的用于实体瘤的免疫疗法中,PD-1/PD-L1药物(黄色)和非PD-1/PD-L1药物(蓝色)在总获批药物(红色)中的比例由于irAE发生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会根据ICI的种类不同而倾向于特定器官,因此,简单地降低药物剂量可能无法阻止免疫毒性的发生。另外,irAE的发生时间相对较晚,可能会在药物长期、反复的积累下导致患者不耐受,也就是药物剂量限制的毒性反应,相当于毒性作用>治疗作用。这时,就要求我们寻找其他的用药方案,扬长避短地让免疫治疗药物发挥它应有的效果。图2:免疫疗法(黄色)和化疗/靶向治疗(蓝色)生存曲线对比
上一篇文章: 化疗后出现急症怎么办10种急症处理方法总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此前有报道称,使用免疫治疗药物的患者生存曲线与传统疗法大有不同。如上图,与化疗/靶向治疗相比,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生存曲线显示,用药早期患者获益很少,而在生存曲线后半段开始有了明显起色。
这表明,免疫治疗起效晚但疗效持久,对于癌症晚期患者来说,免疫治疗就像一份“迟到的礼物”,没有把握是否能等到它。
如何在增强免疫疗效的同时降低毒副作用、减小疗效差异,是在免疫治疗药物研发中必须充分考虑的挑战。
以下,笔者梳理了几类未来可能的免疫治疗优化方向,需要医务、科研人员以更加理性的心态面对免疫治疗的现存问题,不断优化治疗方案,才能为患者带来益处。
01降低剂量、延长间隔从帕博利珠单抗(2-10mg/kg)和纳武利尤单抗(1-10mg/kg)在各项研究中的不同使用剂量来看,免疫治疗的疗效和剂量并非线性相关。换言之,不是药物剂量越大疗效越好,也不是药物剂量越小副作用越少。那么,怎样合理安排用药剂量呢?由于免疫治疗药物并不受限于代谢周期,因此,我们可以适当延长用药间隔时间,在维持疗效的同时,将毒副作用的影响降到最低。从最初的固定剂量每2周注射一次,到每3周注射一次,再到每6周注射一次,免疫治疗的效果并没有随着用药周期的延长而发生显著的变化。这提示我们,免疫治疗的机制不同于传统药物,一旦唤醒了机体的免疫功能,就将对抗肿瘤治疗产生长时间的影响。02双免联合,减少化疗由于免疫检查点阻断类药物单药治疗PD-L1表达阴性的患者疗效不明显,而这类患者比例又高,单药治疗已经不能满足临床需求,所以促使免疫治疗从单药过渡到与其他抗癌药物联合使用。目前已有的联合治疗方案包括但不限于:免疫+化疗;免疫+抗血管生成;免疫+靶向药等。由于免疫治疗起效慢,患者的生存曲线提示接受免疫治疗的早期获益甚至不如化疗。在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临床试验——一项名为Checkmate-9LA的研究中,设计者巧妙地在双免疫(O药+Y药)的基础上增加了2个周期的化疗(培美曲塞),这样的治疗方案完美解决了“免疫起效晚、化疗毒性强”的难题。既确保了患者早期免疫治疗的临床获益,又能取得生存期延长的阳性结果。在ASCO学术年会上,CheckMate-研究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随访43.1个月时,PD-L1表达阳性的患者持续从双免疫(O药+Y药)治疗中获益(死亡风险降低21%);3年生存率分别为33%(双免疫),29%(免疫+化疗)和22%(化疗)。
在PD-L1表达阴性的患者中,双免疫使患者死风险降低36%,3年生存率分别为34%(双免疫)、20%(免疫+化疗)和15%(化疗)。
这表明,不论PD-L1表达如何,O+Y在泛人群双免方案的成功,及FDA的获批,让一线无化疗抗癌有机会成为现实。03精准治疗、科学预后目前,免疫治疗离“指哪打哪”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首先,生物标志物的探索是不可或缺的,除了PD-L1蛋白表达量之外,肿瘤突变负荷(TMB)和循环肿瘤DNA(ctDNA)等生物标志物均对免疫治疗的临床疗效有一定的预测作用。除了提示疗效良好的生物标志物外,对于那些预示着免疫治疗得不到显著疗效的生物标志物,也应该积极探索,找出为什么疗效不好的原因,说不定能从反方向突破抗癌靶点,找到协助免疫治疗的新型疗法。总之,从年的ASCO大会热点来看,双免疫治疗是今后提高免疫疗效的重要途径之一,另外,精准治疗和剂量调整也是免疫治疗可以进一步优化的突破点。从多维角度分析免疫治疗的进展,都提示我们应该进一步探讨低剂量、长周期、少化疗、联合用药的免疫治疗新方案。中国是肺癌大国,患者多,资源也多。近年来中国学者在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方面牵头开展的肺癌研究,基本与国际同步,甚至个别达到领先水平。——黄诚教授
免疫治疗在年不仅有广度上的延伸,更有很多新维度的亮点出现。彰显了免疫治疗未来不断优化的趋势和方向。我们相信,免疫时代,还有更多生机可求。责任编辑:觅健科普君封面图片来源:图虫创意推荐阅读:70%非小细胞肺癌将有靶向药可用,这10个靶向药你一定要记住!约70%的肺癌患者都会经历,这种治疗手段不但减轻症状,还能延长生存期!肺癌再次遭遇慢性病,会加速癌细胞复发转移!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zbtongnian.com/hlzy/8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