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同时患有乙肝怎么办
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病毒感染疾病。乙肝病毒感染呈世界性流行,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有2.57亿慢性HBV(乙肝病毒)感染者,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全世界HBsAg(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约3.5亿人,其中我国约1.2亿人。据估计目前我国一般人群HBsAg流行率为5-6%,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约万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万-万例。
赫捷院士团队发表关于年中国癌症发病与死亡统计的文章显示我国癌症年新发病例.9万。这就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肿瘤患者同时患有乙肝,抗肿瘤治疗比如化疗、靶向治疗等常常会降低免疫功能,有可能在抗肿瘤治疗后发生HBV(乙肝病毒)再激活,重者可导致肝衰竭甚至死亡;乙肝患者又会因为乙肝病毒导致肝脏损害、肝功能异常影响抗肿瘤药物的使用,二者互相影响。这些合并乙肝的肿瘤患者能不能接受抗肿瘤治疗?肝炎会不会爆发?有哪些注意事项?
一、肿瘤患者治疗前要充分评估乙肝病情
1)HBV血清学检测
所有接受化学治疗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起始治疗前应该常规筛查HBsAg(乙肝表面抗原)、抗-HBc(乙肝核心抗体)。
20-50%的HBsAg阳性、抗-HBc阳性肿瘤患者,8-18%HBsAg的阴性、抗-HBc阳性肿瘤患者,在抗肿瘤治疗后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重者可导致肝衰竭甚至死亡,临床上经常碰到一些患者因为肿瘤就诊才发现乙肝。
2)HBVDNA(乙肝病毒DNA)定量
主要用于评估HBV感染者病毒复制水平,是抗病毒治疗适应证选择及疗效判断的重要指标
3)血清生物化学检测
常规需要查肝功能、凝血功能,如:ALT和AST、总胆红素升高的主要原因为肝细胞损伤、肝内外胆管阻塞等,血清白蛋白等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凝血因子是由肝脏合成,对肝炎进展和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
4)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的主要目的是监测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临床疾病进展,包括了解有无肝硬化及门静脉高压征象,发现占位性病变并鉴别其性质。检查手段包括CT、磁共振等。
5)其他:如肝脏硬度值测定、FIB-4检测等
二、抗病毒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年版)建议:所有接受化学治疗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起始治疗前应常规筛查HBsAg、抗-HBc。
如果HBsAg阳性者应尽早在开始使用免疫抑制剂及化学治疗药物之前(通常为1周)或最迟与之同时应用核苷(酸)类似物药物抗病毒治疗。如果HBsAg阴性、抗-HBc阳性但HBVDNA阳性,也需要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如果HBVDNA阴性,可每1-3个月监测ALT水平,HBVDNA和HBsAg,一旦转为阳性,应立即启动抗病毒治疗。HBsAg阴性、抗-HBc阳性患者,若使用B细胞单克隆抗体如:利妥昔单抗或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HBV再激活风险高,建议预防性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三、患者随访、管理
肿瘤患者在诊疗期间及治疗结束后应遵医嘱定期随诊,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应用化学治疗和免疫抑制剂的慢性乙型肝炎或肝硬化患者,核苷(酸)类似物药物抗病毒的疗程、随访监测和停药原则与普通慢性乙型肝炎或肝硬化患者相同。处于免疫耐受和免疫控制状态的慢性HBV感染患者,或HBsAg阴性、抗HBc阳性、需要采用核苷(酸)类似物药物预防治疗的患者,在化学治疗和免疫抑剂治疗结束后,应继续恩替卡韦、富马酸替诺福韦酯或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治疗6-12个月。对于应用B细胞单克隆抗体或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在免疫抑制治疗结束至少18个月后方可考虑停用核苷(酸)类似物药物。核苷(酸)类似物药物停用后可能会出现乙型肝炎病毒复发,甚至病情恶化,应随访12个月,其间每1-3个月监测乙肝病毒DNA。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zbtongnian.com/hlyy/9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