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娃长了个小尾巴,又化疗又放疗才
这个孩子叫小布(化名),今年4岁。
恰逢他来复查的日子,医院头颈放疗一病区病房,他活蹦乱跳地到处跑动。
看他这精力充沛的样子,和普通孩子没什么两样,很想像得到,两年前他却因为多了一个“小尾巴”——骶尾部恶性畸胎瘤,而连路都走不了。
那他到底是怎么治好的呢?小编先卖个关子,先上结论:近日小布的复查结果显示,骶尾部的肿块已经完全消失,治疗获得了成功。
娘胎里带来“小尾巴”
做了手术仍然复发
前骶尾部巨大包块
治疗前的放疗计划系统3D模拟图
小布刚出生,就被发现屁股上端就有一个巨大肿块,形状就像一根“尾巴”。
经过诊断,这个“尾巴”被确定为先天性骶尾部畸胎瘤,约8x10厘米大小。
小贴士畸胎瘤是什么?
畸胎瘤是卵巢生殖细胞肿瘤中常见的一种,病因不明,可能与婴儿在子宫中发育的胚胎期生殖细胞异常分化等因素有关,分为成熟畸胎瘤(即良性畸胎瘤)和未成熟性畸胎瘤(恶性畸胎瘤)。
出生七天后,小布就接受了切除手术,去掉了已存在的骶尾部包块,但没有进一步治疗和复查。
2岁时,小布家长再次发现他右臀部包块,外观看起来像个偏圆的“小尾巴”,用手压还有痛感。
正是这个“小尾巴”,让两岁的小布走路都很困难。医院检查显示,这个肿瘤块已经侵犯到了周围组织,包括骶骨和椎管。
医生认为,必须尽快把这个肿瘤去除,否则小布接下来就会瘫痪,甚至威胁生命。
院长的救命方案
不做手术,改做放化疗
几番辗转,小布家人预医院院长郎锦义教授的专家门诊。
郎教授带领团队查看分析小布的核磁图像和病史资料后,认为救治小布的办法是行根治性的放化疗。
“肿瘤块已经侵犯到了周围组织,包括骶骨和椎管,做手术风险很大。所以制定了放化疗的方法。”
全程参与小布治疗过程的医生黄叶才说。
儿童放疗为何成“医疗缺口”
经验少难制动
“为小布做的放疗,难度非常大。因为目前,为儿童做放疗在四川省乃至整个西部地区都称得上是一个‘医学缺口’,”黄医生说。
为什么儿童放疗是“缺口”呢?黄医生表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1可借鉴的经验少
一方面,儿童肿瘤本身就没有成人肿瘤那么多;另一方面,儿童适合做放疗的肿瘤病种就更少。
即使在以治疗儿童肿瘤医院,每年遇到的儿童放疗病例也不多。黄医生表示,在自己所在的科室,每年做的儿童放疗仅有5~10例,包括随母细胞瘤、松果体细胞瘤、内胚窦癌等。
病人少,可借鉴经验的病例自然就少,医生要小心翼翼,慢慢摸索合适的治疗方案。
3
儿童做放疗,怎么乖乖不动?
儿童放疗的可操作性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来自难以解决制动。
何为制动?即是要在放疗过程中患者要保持一动不动,因为放射线必须精确地照射在设定好的肿瘤患处,照射面积、照射时间、照射剂量都一点儿错不得。
但在初期,每次一将睡着的小布放到真空垫时,他就会醒来哭闹不止,治疗不得不中断。
先给小布做麻醉?化疗每天都要进行,一连做十几次,不可能反复给小布上麻醉。
后来,医护人员设计出了一个方案,改动了一下准备步骤:
先给小布喝一些含有镇静作用的水合氯醛,再把他放到放疗的真空垫上,医护人员陪他玩耍。过一会儿,他就睡着不动了,镇静剂仅能维持一段短时间,医护人员立即帮他调整下“睡姿”后,并抓紧时间做放疗。
医生们在午休或者忙碌时,只要小布喝药后在真空垫里框睡着,即会放下手里的所有活儿到治疗机房。机房的技术团队在这个时候暂停其他一切治疗,为这个小朋友的治疗“开绿灯”。
治疗前后的核磁共振图像对比
骶尾部肿块已消失
经过6周化疗和25次左右的放疗,四个月后,小布的“小尾巴”就已经“消”掉,顺利出院。
最近,小布在家人的陪伴医院复查。结果显示,骶尾部的肿块已经完全消失,小布下肢活动和生活也恢复得非常好。
“看着他能这样活泼好动,我们心里都很高兴。”黄医生笑着说。
ID:scmingyi
转载请注明:http://www.zbtongnian.com/hlyy/2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