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人会忽视心理因素与肿瘤的关系
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心理因素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预后转归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特别是肿瘤作为一类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其患者可能经历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因此,表现出情绪障碍就更加多见了。
现代医学已证实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存在于肿瘤患者中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治疗效果。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并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心理障碍肩针对性地施行干预措施,以消除患者由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
本文拟对心理因素与肿瘤发病、进程、转归、预后的关系作一综述。帮助广大医务工作者对心理因素与肿瘤的关系有足够的重视和更好的理解,有针对性地施行干预措施,从而有效地提高临床治愈率和病人的生命质量。
一
心理学因素与恶性肿瘤的发生
1.负性生活事件:国内外有不少研究发现,癌症患者发病前的生活事件(lifeevents)发生率较高,其中以家庭不幸等方面的事件为多。
肿瘤患者病前、病后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焦虑情绪、负性生活事件及情绪不稳定可能对发病有影响。
2.人格因素:Baltruseh等和Temoshok提出癌症易感性行为特征———C型行为的概念。C型行为类型的人(取英文“cancer”头一个字母)易患癌症,表现为需要呵护、感到无助、无希望、过度压抑、过分忍耐、焦虑、抑郁、绝望等消极负面情绪体验过多。
3.应对方式:应对方式是处理应激的可利用的一种个体内部资源,不同的应对方式可降低或增加应激反应水平。恶性肿瘤患者不成熟防御方式及其潜意识显现、抱怨、躯体化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成熟防御方式及升华、压抑、幽默分明显较对照组低,提示恶性肿瘤患者具有与非肿瘤患者不同的防御机制。
4.其他因素:邹建军等对上海市社区例癌症患者通过自评和访谈的方法和癌症患者一般情况登记表采集数据,结果提示,年纪大、受教育程度低、离异或丧偶、收入低、出现肿瘤转移、伴有癌痛、Karnofsky评分低、很少进行体育锻炼的患者,其抑郁焦虑的发生率相应高。张许来等对59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评估,发现病期与焦虑状态有关,Ⅰ期和Ⅱ期、Ⅲ期、Ⅳ期患者显示焦虑症状的比例分别为22%、28%、32%、50%。即病期越晚,焦虑症状愈严重(P0.05)。
二
抑郁发病率及程度与病痛的分级正相关
肿瘤患者伴发抑郁症状发生率为47.14%,普通内科患者仅为13.89%,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内科患者以轻度为主,占76.00%,重度抑郁患者占4.00%,肿瘤患者重度抑郁明显增高,占20.83%,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85.03%的病情严重肿瘤病例有抑郁症状表现,在病情相对较轻的为33.“%,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
在抑郁症状程度上,34.40%的病情严重肿瘤病例抑郁症状表现为重度抑郁,29.60%的患者表现为轻度抑郁,在病情较轻的患者中其发生率分别为8.63%和57.55%,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在疼痛的患者中抑郁症状的发生率高达72.92%.而非疼痛患者的发生率为33.7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72.92%的疼痛患者同时具有抑郁症状发生,而疼痛非抑郁的患者发生率仅为27.08%,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同时在抑郁患者中伴有重度疼痛者为20.71%,中度疼痛者为45.71%,轻度为%。与无抑郁症状患者相比,分别为7.69%、30.77%和61.54%,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结论:抑郁情绪在肿瘤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而且程度较重。
三
焦虑情绪可进一步抑制患者免疫功能
应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对78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分析,同时检测其血液免疫指标。这两种方法对恶性肿瘤患者焦虑情绪的诊断符合率为76.16%,近半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其发生与年龄、疾病分期、经济负担等因素有关,下消化道肿瘤患者中发生焦虑情绪者明显多于消化道肿瘤患者(P0.05),伴有焦虑情绪患者的免疫指标中CD3、CD4明显低于无焦虑情绪者(P0.01和0.05)。
四
长期负面情绪会促进肿瘤休眠状态的打破
苏广彦等利用肿瘤休眠模型,诱导小鼠产生焦虑、愤怒等应激情绪的小鼠慢性情绪应激模型。通过灌胃给予常规抗焦虑药物地西泮来控制焦虑情绪,探讨情绪及抗焦虑药物对肿瘤休眠状态的维持及防止肿瘤复发的作用。实验分为五组,分别为休眠对照组、单纯给药组、诱导焦虑组、焦虑给药组和外伤刺激组。结果发现,各组肿瘤休眠率分别为70%、%、60%、90%和40%。各组成瘤率分别为30%、0、40%、10%和60%。各组的肺转移率分别为20%、0、30%、0和60%。抗焦虑药物可以明显减少焦虑行为,并有利于肿瘤休眠状态的维持,减少肿瘤的复发。
五
患者焦虑情绪的护理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
唐艳华回顾性分析恶性脑肿瘤术后化疗患者39例,针对病患心理特征开展针对性舒适护理及心理干预疏导,并依据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病患护理前后焦虑情绪变化。发现,通过对比分析,护理后患者焦虑情绪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脑肿瘤病患心理特征开展针对性舒适护理及心理干预疏导,其护理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焦虑心理,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增加治疗依从性,缓解病患后期化疗疼痛感,促进预后改善。
《内经》言:“心主神明,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可见,心是生命活动的关键、统领。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今天,有关心理活动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转归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心理神经免疫学和肿瘤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国际社会心理肿瘤学大会的召开,提出要特别重视各类社会心理因素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转归中作用的研究,可见肿瘤患者伴发的焦虑抑郁情绪越来越受到广泛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比较好白癜风专家讲解补骨脂注射液的副作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zbtongnian.com/hlyy/1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