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诺奖清明上河图赏析

撰文:胡永新

人们了解历史除了口口相传,大部分都是通过书籍、档案(文字)和图录(图片)实现的。自近代有了电影、录音、录像和电子文件等新兴载体介质等技术手段后,又增加了一些新的记忆历史形式,把历史更加鲜活地记录下来,流传下去。绘画艺术记录历史一直被人们所推崇,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被人们誉为北宋一段社会历史生活的缩影。如果用精湛艺术记录重大题材,这种珠联璧合的作品,一般都能流传百世。集近代医学研究成果之大成,及获诺奖人物于一体,巧妙构思,用油画艺术形式表述出来,呈现于世人,传承于后世,《抗癌诺奖清明上河图》做到了。

与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相比,人们享受艺术和现代医疗只不过是一瞬间的事。因为人类的历史从智人算起大约有20万年;约在年前,文字产生后才有了医学和艺术;我们中华民族虽有中医护佑,但世界大部分人群仍受到感染和传染病的袭扰。多年前,多马克发现磺胺药,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人类的感染和传染病才得到有效节制,寿命大大延长,这时才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医学。人类大面积享受有效医疗福利和艺术欣赏的时间与20万年的进化时间相比,仅占了万分之五。所以,说其一瞬间,应该一点也不为过。但这一瞬间的历史,又是那么地璀璨靓丽,值得我们认真回眸加以认真归纳和总结,以形成一个清晰画面,存储在人类的记忆里。《抗癌诺奖清明上河图》所表达的就是这个瞬间的历史画卷——近代医学研究中获得耀眼成绩的群英图谱。

《抗癌诺奖清明上河图》

诺贝尔奖和《清明上河图》本无联系,但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点,既被大家所熟知。诺贝尔奖是世界著名奖项;《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名画之一。将两者合在一起,为画作命名,此画定有独到的,不同凡响之处。

诺贝尔奖是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在年,用其遗产(约万美元)作为基金,每年将基金所得利息设立了诺贝尔奖。诺贝尔奖分设五个奖项,分别对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和平五个方面有重大贡献的人进行奖励。

《清明上河图》则是一幅中国著名的传世画作。它由北宋时期的张择端所画。画卷呈现的是当时都城汴京(开封)的繁华市井。以汴河两岸,城内景物为主轴展开,画面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当时都城汴京的繁华、市民生活的安逸、各阶层的市井形态,还让我们看到了本为用于消防的军巡铺改为军酒转运处,没有设防的城门,占道经营的商肆、槦懒的士兵,受惊的官马,郊外的荒凉等缺憾。透过这幅画卷,不仅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艺术享受,而且给今天的我们提供了北宋时期鲜活的动态历史画面。画卷让我们清晰地了解了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民俗、服饰、贸易、建筑、生活等诸多动态社会的历史信息。画卷将丰富的立体信息直观地传延给了后世,让我们可以将当年市井形态与文字史料互相佐证,相得益彰,弥足珍贵。

《抗癌诺奖清明上河图》构思策划——于保法教授

《抗癌诺奖清明上河图》是由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于保法教授收集了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所有与癌症诊疗研究相关的获奖者,以及他们的发现、发明成果,进行构思策划,由屈克强画家执笔绘制。

《抗癌诺奖清明上河图》执笔绘制——屈克强画家

《抗癌诺奖清明上河图》以与癌症诊疗研究相关的诺奖获得者为主题,运用了《清明上河图》的写实技法,描绘百年来人类在抗癌中获得的成果及发明人物。描绘记录他们在生理和医学领域,尤其是对癌症的诊疗、预防有着重要意义的发现、发明成果。把至今共有的47人诺贝尔奖获得人物作为主线,获奖成果及相关发明内容穿插其中。油画卷长25米、宽2.2米,其中人物49人(包含:构思策划于保法、执笔绘制屈克强),时间跨度年,构成了一幅《抗癌诺奖清明上河图》的抗癌群英谱。画卷以油画艺术表现形式多维度视角展现给大众,人物与获奖成果形象直观,场面恢弘、内容丰富、信息含量极大,有着震撼的视觉冲击力,画面之精彩,让人拍案叫绝。

于保法教授是肿瘤防治专家。医院读研毕业后留学美国,学成后回国创业,医院。他从医42年,在防癌、抗癌领域工作了42年。他学医、从医的历史就是一部治癌、抗癌,征服癌症的历史。在防癌、治癌研究方面,他有很高的造诣,他发明的“缓释库疗法”、“器官靶向治疗”、“半抗原诱导肿瘤内化疗免疫治疗癌症”等方法,为肿瘤治疗做出了巨大贡献。年9月,于教授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选为外籍院士,是中外知名的肿瘤治疗专家,以他所拥有的知识体系、慈悯患者的情怀、守正创新的精神世界及独特的视角

转载请注明:http://www.zbtongnian.com/hlyy/1130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