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复查的思考

〔与爱共舞〕四群·张步德

今年7月21日是我一生中值得庆贺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我罹癌五年重生日。从医学上讲,术后五年不复发转移,就可视为“临床治愈”。

癌症是至今未能攻克的世界难题,我们要从这“夹缝”中求得生存俨然不易。我虽然尚属早期(肺癌),但在治疗和康复方面,也有许多需要做出正确判断和抉择的地方,以求身心少受损失,达到长期生存的目的。

在这里,我将我的部分经历与感悟分几方面同大家分享,如能对后来人有所帮助,将是我最大的心愿。上一次分享了第一部分《我没有选择化疗》;今天是第二部分《关于复查的思考》。文章篇幅较长,但都是我的亲身经历,内容较多较长,希望大家能耐心看完。

下面是关于肺癌复查的思考全文:

肿瘤患者普遍存在焦虑现象,特别是术后康复期,身体出现点儿风吹草动,就如惊弓之鸟,怀疑自己是不是复发转移了。

我与大家一样,也是从那个阶段走过来的,也有过同样的焦虑与恐惧。如今过了五年,我认为有必要把康复中的部分经历与体会分享出来,如果大家能从中得到启示,正视自己的病情,减少不必要的担心与害怕,就是我写此文的目的。

(一)

年10月底,医院复查。在这之前的一段时间,我右侧(患病侧)最下面的肋骨一直隐隐作痛,经查询了解到,肋骨是肺腺癌最易转移的部位之一,这使我很不安。等复查时间一到,医院,首先向医生说明了这一情况,医生二话没说,立刻在常规检查项后面加上了ECT(骨扫描)。

拿到一切正常的骨扫检查报告,我提着的心才算放下。又过了一段时间,肋骨疼痛自然消失了。

后来我才了解到,肺癌术后短期内患侧肋骨疼,是因手术影响造成的,属于正常现象。还在一篇资料中看到,从骨出现最初的转移浓聚点开始,一年后才会导致患处疼痛。也就是说,做骨ECT后一年内出现的身体某处疼痛,基本与骨转无关。我术前做过PET-CT,距这次复查骨扫不足4月,检查结果正常是必然的。由于当时不了解这些,花钱不算还吃了射线,真是得不偿失。

你说医生不知道这些吗?其实她比我们明白得多,只是不愿担责任罢了。这也许就是国内医生的“特色“吧!我想,圈内有此经历者不在少数。

这件事过去不久,我在手术时的一个河南病友给我打电话,说他最近腰椎疼,怀疑是不是骨转了?医院也是建议他做ECT检查。我问他近期做过骨扫吗?他说半年前做过。我说那就没事。根据他描述的症状,我判断是腰椎间盘突出。后来他给我打“张哥,你真神了,比大夫懂的都多!”我说:“‘错’,我说的这些大夫都懂,只是不愿和我们多讲,有事没事做个相关检查打发你罢了。”

相关的例子还有两次。术后一年多的一段时间,我肩背部总是疼痛,当时怀疑是受风了,便每天用电热袋烤疼的部位。坚持了一段时间还是不行,疼痛没什么缓解,于是我决定提前复查。正赶上挂的中医号时间也到了,我就先去了省中研,问诊时和王晞星(肿瘤专家、院长)讲了我的情况,并表示准备去复查。王院长看了看病历本记录,说到:“还不到时间就复查,做那么多CT干嘛?吃了这20副药再说。”我听从了他的建议,没有着急去复查。喝完这20副中药,疼痛果然缓解了。

还有一次复查时,我告大夫说最近小腿外侧经常疼,她也是建议我做ECT。拿上她开的检查单,我也不知该做不该做,于是挂了个本院骨科专家号想咨询一下。我向大夫说明了情况,希望用他的经验判断一下是否有问题。这个专家态度很好,详细检查了我的疼痛部位后说道:“我看不像,一般骨转出现在小腿正面,侧面可能性不大。”就这样我又避免了一次不必要的检查。

癌症属于老年病,患者中年龄普遍偏大也是事实,老年人由于机能退化,身体出现这样那样的疼痛在所难免,也属正常现象。因此我认为:只要不是持续不断、逐步加重(尤其是夜间)的疼痛,基本可排除肿瘤转移的可能。这也是我这几年来总结出的经验。

(二)

接下来,我把复查中印象比较深的两件事也和大家讲讲。

一、血检。年2月,术后半年例行复查。开始两年,考虑到万一有问题方便治疗,复查时我一直办的是住院。

按照规定,医院住院患者抽血在早7点之前。天还没亮,医院,排在第一个。稍等了一会儿,就见一个披着黑呢上衣的高个护士睡眼惺忪的走了进来,后面还跟着个实习护士。她印证了我的名字后,在我的肘腕上下了针。不知是技术不过硬,还是没睡醒精力不集中,血管没扎准,血液滴答两下就停住了。看到这种情况我赶紧说:“重扎一下吧!我不怕疼。”她没有回答,而是把身边的小护士叫过来扶住针管,她腾出手来不断的按压扎针的部位。就这样滴滴嗒嗒了好长时间,才勉强抽够几管血。

过了两天我女儿去拿结果,回来告我说肿瘤标志物报告还没出来,我也没多问,心想反正明天做B医院的。第二天走之前,女儿说医生想看一下基因检测报告,让我顺便带上。

上午做完B超,到了住院部医生办公室门前,女儿才和我说:“爸,其实结果昨天就出来了,有两项不正常,怕你知道了睡不着,所以没告你。”边说边进了办公室,主治大夫从我女儿手中接过基因检测报告,看了看后说道:“还好,基因有突变,能吃靶向药。”听到这话我头嗡的一下,心想,完了,真出问题了!稍稍冷静了一会儿后我说到:能看看化验报告吗?医生把报告递给我,上面显示: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26.30,参考值为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18.45,参考值12。SCC竟超出对比值26倍多。我清楚这两项是鳞癌和小细胞肺癌的标志物,于是问医生:“我是腺癌,怎么会这两个指标高呢,不可能同时患三种癌吧?”她回答说:“也有得混合癌的!”我看着报告没吱声,心里总觉得不大可能。当再次看到NSE这三个字母时,突然想起,我看过的一篇资料中曾这样讲过,“由于溶血不当等原因,也可导致NSE指标的升高。”联想到护士抽血的过程,我像抓住了救命稻草,连忙和大夫讲了我的疑虑,并要求重新化验。大夫听后说到:护士抽血一般是不会有问题的。我的态度很坚决,要求自费再化验一次,并表示,如果还觉得为难,我可以去找科主任。大夫拗不过我,十分不情愿的为我开了重新化验单。

两天后,二次化验结果出来,显示一切正常,NSE、SCC两项数值比对比值还低好多。我问主治大夫:“这算怎么回事,该以哪个为准呢?”她也不知怎么回答,便把我们带到主任那里。主任了解情况后和我解释到:医学上的许多东西很难说清,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也不好确定。鉴于这种情况,建议你一月后再查一次,以两次同样结果为准。听了主任的话,我也不好再说什么。

为慎重起见,一月后我又查了一次,结果不难预料:还是正常。

一次小小的操作失误,可想而知给我及亲属精神上带来的伤害有多大。过后才知道,第一次报告出来那天晚上,我女儿谁都没敢告,吓得一夜未眠,医院上楼梯时腿都发软。我虽没像女儿那样紧张,但等重复化验报告那两天也是整夜失眠。从那以后,每次复查抽血时我都会和护士提起这码事,提醒她们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二、出现胸水。年初术后一年半复查,CT报告提示胸水增多(术后有胸水,一年复查时已基本吸收了)。主治大夫向她的上级做了汇报后和我谈话说:“CT片显示你的胸水明显增多,考虑到术前病灶已侵犯胸膜,术后你又没做化疗,不排除有胸膜转移的可能。建议做PET-CT检查。”我和家人听了大夫的话都很紧张,女儿立即要去核医学室预约,我叫住她说:有事也不差这一两天,回去考虑下再决定。

大家可能会问,这有什么考虑的?难道怕PET-CT是自费?说实话,当时还真没考虑钱的事。要想知道原因,还得听我从头讲起。本人从确诊到术后一年时间,做过如下检查:6个胸部CT(两个平扫,4个增强);一个骨扫描;一个全身PET-CT(第一次扫描没看清,半小时后又重复一次);胸部X光片6张。没有射线的检查暂且不论。试想,一个早期肺癌,前后不到13个月时间就做了这么多带辐射的检查,难道每项都是必要的吗?正常的复查也需要每次CT增强吗?过后我粗略计算了一下,年累计辐射量已接近毫西弗了。

再说回胸水的事儿。我清楚胸水增多的严重性,但我必须弄明白哪些检查是必要的。经查阅资料了解到:PET-CT诊断恶性结节准确率95%,胸腔积液为70%,也就是说PET-CT诊断积液不如肿瘤准确率高。关键的是即便诊断怀疑恶性,也不能代替病理作为治疗的依据。

医院,我首先咨询大夫能不能做胸水病理检查,她的意思是,现有的胸水量还达不到能抽出的程度,只能观察等待。我问道:那做PET-CT是要解决什么问题呢?她回答说:马上就春节了,查一下要是没事,你就能安心过年了。我心想,这也算是理由?过年对患癌的人来说有那么重要吗?也许医生是出于一番好意,可我还是没有按她说的去做。

我虽不想做PET-CT,可又怕耽误病情,于是找了熟人一起去见科主任。我向主任简单讲了我的情况,并说明不愿再做PET-CT的原因。主任把负责我的两位医生找来了解了一下,然后对与我一同去的人说:“你这个朋友很不听话,当初就拒绝化疗,现在又不愿配合检查,我们的大夫也很为难。”说归说,主任还是很给面子,当下就召集有关大夫进行了会诊,然后给出的方案是:左氧氟沙星+氟塞米+地塞米松+人血白蛋白(3瓶)输液7天;一月后复查,不适随诊。

治疗完出了院,在家等待的这段日子心里很忐忑,老怕身体出现相关症状。过完医院,检查结果是;胸腔积液与上次比较没有变化。看了报告我悬着的心一下就踏实了,因为,恶性胸水发展很快,不可能一个月没有变化。我和家人说,没有变化是好事,就有良性的可能。果然,大夫看报告后的说法,和我与家人讲的一样。

三个月后再查,显示胸水减少,可以说警报基本解除。后来我与大夫谈起出现胸水的原因,大夫也没有一个准确的结论。我想,可能与我术后一直吃素,缺乏营养有关系。

这件事对我的触动,不仅仅是少做了一次PET-CT,而是提示我们,复查中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不能过分紧张和过早下结论,要保持头脑冷静,认真分析,沉着应对。

我再举个例子,有一次复查,CT报告写有这样一句话:扫描层面内肝实质密度弥漫性减低,平扫CT值约37Hu。我不懂这句话的意思,于是去找病区主任咨询,主任看了报告后说:“这种情况有可能是脂肪肝引起,也可能是肝内有肿瘤造成。”我说我确实有脂肪肝。主任接着说:“你要是害怕、不放心,就再做个增强CT看看。”我一听又要做CT,马上挺起胸大声回答:“我不怕!”主任看我态度挺坚决,指着门口说“不怕就走!”我毫不犹豫地大步走了出去,边走边在想,肯定是脂肪肝引起的。后来的事实证明就是脂肪肝在捣乱,饮食锻炼稍加注意,以后再没出现过类似情况。

复查中我还曾遇到过:患侧肋骨及胸膜间出现0.6cm多发结节;纵隔淋巴结肿大0.8cm;CA超出正常值数倍等异常现象。对此我都没有太紧张,按时随访,多数在半年到一年内消除了。说明出现这些问题大部分是炎症造成的。

对于复查的间隔时间,我也掌握的比较灵活。特别是二年以后,主要参考以下两条:一是上次复查有没有明确标明需要随访的?二是看自己的体感是不是有不适,如果都好,时间就可以向后推一推。所以我间隔3个月、6个月、8个月、10个月复查的情况都有。

讲了这么多,不是说医生所有的决定都不对,而是提示我们,既然得了癌,就要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像石牛山老师那样,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抗癌知识,尽快达到能与医生对话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过度治疗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检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身体的伤害。

(三)

我之所以把复查中的一些经历写出来,就是想提示大家,肿瘤病人在康复过程中,不论是治疗还是检查,都应掌握一个合适的“度”,这对我们抗癌成功非常关键。

这里我还要讲的是,避免盲目、过度复查固然重要,但必要的检查我们还是要做,因为癌症经过初始治疗后,最大的敌人就是复发转移,而防止复发转移除自身体感外,主要还是靠影像学检查。在与病友交流中发现,有些人因害怕辐射,一味的拒绝影像检查,这在除肺癌外的其他患者中很多见。

为什么会这样呢?说明这些病友对X射线了解不够全面,认为只要做这些检查就有可能致癌。电离辐射是诱发癌症的原因之一,但它达到一定的剂量才有患癌的风险,在这里我觉得有必要和大家科普一下。

以下剂量单位为毫西弗(mSv)

全身PET-CT检查----20mSv

全身ECT(骨扫描)----6mSv

腹部、盆腔(CT)----10mSv

胸部(CT)----7mSv

头部(CT)----2mSv

消化道造影(x线造影)----6mSv

静脉肾盂造影(X线造影)----3mSv

脊柱(X线)----1.5mSv

乳腺(X线)----0.4mSv

胸部(X线)----0.1mSv

以上反映的辐射数值有些为大约剂量,因为还要结合设备的先进程度和所用分辨率等来确定。

那么,我们身体究竟承受多少射线会致癌呢?请注意下面这句话:“已确证,增加肿瘤风险的年射线剂量为mSv。”也就是说,一个人一年吃了mSv射线,也仅仅是增加了患癌风险,而不是肯定会得癌。

我想,明白了以上这些,如果确实需要,就应该坦然接受一些相关检查,而不是一味回避。如果没有必要,也应当尽量避免医疗辐射对身体造成的潜在危害。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正在进行治疗的患者,如果病情需要,多少辐射检查都不算多,因为任何时候都需抓主要矛盾,不能因噎废食、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最后我想说的是,抗癌是一场综合性的围歼战,并且是终生的。在这场战争中,我们既要有战斗员的勇敢,更要有指挥员的沉稳与智慧。我曾写过一篇抗癌体会,题目是:“注重知识积累做到心安而不惧”。在这篇文章里,讲了罹癌后注重学习给我带来的许多益处。

走过五年抗癌路,能有今天的成功,我的体会是:注重学习,学习石老师〔石牛山〕

转载请注明:http://www.zbtongnian.com/hlsx/895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