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哲清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蔡哲清
作者简介
蔡哲清,年8月生于浙江慈溪,年毕业于温州医科大学护理本科,年4医院急诊科副护士长,一直从事神经外科、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临床护理工作,ICU专科护士,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医院护理部副主任,中共党员。
医院的一名护士。年1月25日(大年初一),我作为浙江省第一批驰援武汉医疗队中的一员,抱着坚定的信念驰援武汉。在武汉四院古田院区重症隔离病房,一待就是整整57天。至今仍有几个场景印象深刻。
记得刚下火车时,站在九省通衢的站台上,看到的却是空空荡荡的景象,心里还真有一阵紧张。我们不约而同地紧了紧口罩。开始工作的第一天,我穿着防护服去门诊送标本,虽然才清晨六点,却早已黑压压的一片,挤满了等待就诊的武汉市民,我当时心里也特别急,想着怎样才能尽快救治更多的人。随后,国家就启动了“应收尽收、应检尽检”等一系列的政策举措。
在武汉四院,我们浙江援鄂医疗队接管了三层病房。除了每日做好病情监护、治疗护理、生活护理外,还要承担领取病人三餐、物资发放、标本送检、氧气筒更换、病房卫生、院感消杀等等大量的后勤工作。
新冠病毒的感染率和致死率远超我们的想象。医务人员严重不足,医疗物资重度匮乏,已经濒临崩溃的状态。武汉四院的医护人员他们太不容易了,见到我们就像见到了救星一样。医院科室协调、配合我们工作的当地护士长说,从(年)12月开始,几乎两个月,他们完全没有休息过。他们中的一些人感染了新冠肺炎,有的家人也感染了新冠肺炎。我们接手的19病区里就收治了几位被感染的医务人员和家属,19病区的43床就是他们原来的护士长。交接后的第三天,武汉四院和我们交接班的一位女医生被确诊新冠肺炎。这个事给我们医疗队来了个下马威,医疗队中当天和她交接的医生、护士马上进行了隔离,在酒店的最高层设置了隔离区域。过了几天,一起工作的一位当地护士也被确诊了。又过了几天,一位接送我们上下班的司机也被确诊了……病毒无声无息,似乎无处不在。说不害怕是假的,第一次觉得生命离死神这么近,也许只是一件防护服的距离。
厚重的防护服、憋闷的口罩、起雾的防护镜,我至今仍能感受到那种疲惫感!但看到被病毒折磨的患者,总是特别心疼,想拼了命地去帮助他们。我记得有一个患者,52岁,在高流量加鼻导管吸氧下,还总对我说:“护士,我喘不过气,你能站在我旁边不走吗?”只要一有空,我就在他身边给他宽慰,给他鼓励。我知道那是面对疾病的无助和恐惧。医疗队虽竭尽全力,但他还是走了。看着生命在你眼前消失,而你却无法阻止,那种无力感我一辈子都难以忘记。这位患者去世当天,他的儿子在电梯口泣不成声,我不知道自己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将手中的死亡证交给他的,想安慰,却不知从何开口,生命多么脆弱,而我们又何其渺小。
最初的一个多月,危重病人非常多,病情瞬息万变,可病人身边不能有家属,也没有护工的陪护,我们就是他们所有的依靠!有患者就说:“看到是你们浙江医疗队过来了,我们才觉得这回是真的踏实了!”虽然这些病人正遭受着巨大的苦难,但他们对世界仍报以最大的温柔和善良,并给予我们百分之百的信任和依赖!住在43床的危重症患者老肖,在他被抢救回来后写的第一句话是:“我的妻子呢?”他写得很艰难,看护他的护士安慰他,马上就通知他妻子。然后他等了很久,他觉得自己可能挺不过去了,他就写下了第二句话:“我的遗体捐国家。”歪歪扭扭的七个字,简简单单的七个字,却是一个平凡人对国家最真诚的告白。后来他妻子流着泪告诉我,这辈子最绝望的是,很多人在等,黑压压的,医院。他妻子曾对我说:“你能让我丈夫住进ICU吗?”当时,望着她的眼睛,听着她的话语,我才真正理解武汉痛彻心扉的需求,才明白全国医疗队驰援武汉的意义。几天来救护小组一刻不敢大意,大家多方联系,医院找到一个床位将患者老肖转过去。经过多方协调,终于传来好消息:设备齐全的金银潭有一张空床!但上的设备却还没到位,我们医护团队认为,就算拼尽全力,也一定要把老肖安全地转运过去,没有呼吸机我们想方设法去借,没有氧气筒我们自己扛下去!那天在车上,他闭着双眼戴着正压面罩,却奋力地向空中举起了大拇指!下班后一车人无人说话,但心里却很敞亮。生命如此脆弱却又那么顽强;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我们做到了全力以赴,去救治、去陪伴、去安慰,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位患者!此时此刻我也深切地感悟到了“救死扶伤”这四个字的真正含义!
另一名患者让我感受到了真正的英雄主义。她18岁就从东北来到武汉,从事零食销售,丈夫是一名出租车司机,两人有个十岁的孩子。生活却是那么变幻莫测,年的年底,她被诊断为恶性淋巴瘤,给本来平凡却幸福的家庭蒙上了阴影。然而雪上加霜的是,在接受化疗第二天,她就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随后新冠肺炎核酸测验阳性。她丈夫也被隔离。化疗后的她,白细胞最低只有0.39*,是正常人最低标准的十分之一。随着疾病的进展,她的症状越来越严重,呼吸困难,无法翻身,一切生活靠护士帮助,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她告诉我说,有一次,上了厕所之后,整个人冒冷汗,呼吸困难,就直接倒在床边,过了很久才缓过来。那个时候她特别绝望。但是她一想到自己的父母和孩子,就告诉自己,“不管有多么艰难,我都不能放弃。”她说,“每次吃饭,胃口不好,但是一想到要活下去,就坚持(把碗里的饭)全部吃完。”我和她开玩笑:“如果你给这次经历取一个名字的话,你会叫它什么?”她想了想,微笑着说:“从黑暗到黎明。”我问她:“这个从黑暗到黎明的经历有什么感受?”她说:“原来自己可以这么顽强。我可以承担那么多的困难和艰辛,真是没想到!发现自己原来是如此有韧性。因为之前我一直是比较娇贵的,而且从来没有生过病。没有想到一生病就生恶性淋巴瘤这么大的疾病,已经很吓人了。但是……很残酷的是,马上被感染新冠肺炎。”说到这里,她不禁哽咽了,眼里饱含泪水,她继续说道:“我一定要坚持,为了我的儿子、丈夫、父母,他们每天都在鼓励我。我现在明白,平时生活中常常被忽略的却是最值得珍惜的。”她还说,“在新冠肺炎面前恶性淋巴瘤都不是一回事。因为淋巴瘤可以化疗,之后还有希望。而这次肺炎,突然来袭,几天内就让我感到我要死了,想起来,有些后怕,但是,我一定坚持。”
在武汉前线,我亲历到疫情的严峻。我想,像刚才说到的患者这样经历的武汉人还有很多。无疑,这位患者是勇敢的,也是幸运的。在和她交谈中,我深深地被打动,我感受到生命的顽强,生生不息。假如是我,我不一定能承受如此之重。我跟她说:“你是我学习榜样,也可以是更多人学习的榜样。”
特别是在重症病房里,我们虽然身着厚厚的防护服,却依然每时每刻准备要与时间赛跑,抢救生命。记得有一次,我所在的楼层氧气流量突然不够,氧气总阀持续报警。两名危重患者岌岌可危,我们焦急地在黑漆漆的楼道内找到氧气总阀,靠着微弱的手机亮光把阀门开到最大。可这依然没有解决问题,患者的吸氧浓度还是不够。听着患者急促的呼吸音,我们心里万分着急,怎么办?生命正在流逝,我们必须快点、快点、再快点!医院工人的到来,我们几个护士拖着一人多高、一百多斤的氧气瓶,穿过19楼长长的楼道,再乘电梯到底楼,灌满后重新拖回19楼。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完成搬运后,彼此间已经说不上话,急促的喘息声隔着防护服仍清晰可闻。可是,当患者闭着眼睛戴着氧气罩,大口呼吸并向我们举起大拇指时,我看到了患者对生命的渴望,看到了我们被需要的信任。没有一个春天不曾历经寒冬的淬炼。我一直坚信,正在经历疫情寒冬的每一个生命,会因为我们的细心呵护,走过严冬,灿然绽放。病房里有一位80多岁的李奶奶,一个月内失去了丈夫、妹妹,唯一的儿子也在隔离中。孤独、绝望,使得她拒绝与任何人沟通,我们想尽办法让她吃饭、喝水、说话,她起先一直不理睬,也不配合。我知道,在生死别离面前,安慰的话会显得多余和苍白无力,可是,望着李奶奶孤独的背影,我们还是强烈地想为她做点什么。“奶奶,我可以抱抱你吗?”没等她反应过来,我已经用力抱住了她。李奶奶愣住了,我感觉到她的身体在微微颤抖,她缓缓地抬起了手,轻轻地回抱住了我,哽咽着,抽泣着。在那一刻,我成了她的依靠。从此以后,李奶奶不再拒绝我递过去的汤匙,不再拒绝一日三顿的口服药。一个拥抱,让我更深切感受到,护理工作护的不仅是人的生命,护的更是人的暖心。我们的职责就是用护理的专业和温暖,让生命之花绽放得更加美丽绚烂。
我们驻地酒店有一个天台,有一天晚上,我和几个队员上去透透新鲜空气,突然发现了密密麻麻的万家灯火。白天人车稀少,感觉这座特大城市死气沉沉。但是夜晚的万家灯火告诉我们,无数的武汉家庭在坚守,在坚持。眼前的场景让大家非常震撼。一位医生说:“我们就是为了这万家灯火来的,我们为了他们在付出,一定要加油啊。”
在武汉的每一天,我都告诉自己要坚持、坚持住!我并不是一个人,我有共同奋斗的战友!我们的身后有党和国家的强大后盾,还有千千万万个支持我们的人民!经过不懈努力,越来越多的病人康复出院,病区也迎来了成功清零的日子,我也终于无愧于我的职责和使命!
在武汉的57天,很辛苦,但对于我们医疗队而言,也是人生的宝贵经历。当真的要离开武汉的时候,还是有一种不舍。我们从零下几度穿着羽绒服,带着不安的情绪来到武汉,到春暖花开,我们离开。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说在最危险的时候,我们温暖了他们,但是我们也一直在被他们感动着。
春光明媚的武汉,非常的漂亮。在回我们浙江的路上、机场、隔离点等等所到之处,都是满满的夹道欢迎的队伍,大家脸上都由内而外地洋溢着笑容,这同我们刚来时的那种寂静真是完全不同的。踏上家乡的土地后,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家乡人民安排了最高的礼仪欢迎我们凯旋。我甚至还十分荣幸地去北京参加了表彰大会,国家和人民给了我们如同英雄般的最高礼遇!而我们只是尽到了自己作为医护工作者的本分!湖北阻击战、武汉保卫战的胜利,是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共同努力才有的局面!
(年)9月8日,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我作为先进个人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激动的心情现在仍然不能平静。
在北京的时间虽然很短,但那时刻、那情景,直到现在还浮现在我的脑海中。特别是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在现场边听边记,感到很振奋:“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让我这个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感同身受。“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理念,不遗余力、不计成本、不惜代价……既是党和政府对人民健康的庄严承诺,也是我们医务人员始终不恐惧、不放弃的动力源泉。我们一直在战斗!
抗疫征程上所有的努力都被铭记,无论是钟南山院士,还是最普通的医务工作者、科技人员、基层社区工作人员。习总书记说,“广大医务工作者是最美的天使,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尤其他说:“他们的名字和功绩,国家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将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丰碑上……”全场掌声雷动,我也是几度热泪盈眶。
伟大祖国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乱云飞渡仍从容,风雨无阻更向前。波澜壮阔的抗疫斗争,给我们带来深刻启示和澎湃力量。从五千多年苦难与辉煌中走来的中国,从庚子战疫洗礼中走来的中国,以可歌可泣的伟大壮举,铸就了中华民族复兴征程上新的丰碑。这一刻,我们激情满怀!
亲历的这段历史,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回想起那段抗疫历程,市委、市政府、市卫健委、医院始终给予了我们最深厚的温暖、最深切的关怀,在我心中留下了最深刻的记忆。我记得:大年初一,医院的书记、院长在寒夜送我们上动车,给我们嘱托。我还记得,元宵佳节,市委书记视频连线武汉,与我们亲切交谈,说要全力保障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照顾好我们的家人……这让我们始终感受到组织的温暖。而一句“勇敢地去、平安地回”更是让大家备受鼓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医护界的青年一代也通过这次抗疫变得更加成熟。都说“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抗疫经历告诉我们,在困难面前更要抛去偏见和抱怨,从容、团结,才能担负起重任。如今,我又回到了自己平凡而又熟悉的护理岗位上,我将珍藏起这一段难忘的经历,将一切荣誉清零,继续追求我热爱的护理事业,继续用心服务于每一名患者。用自己的所学所长,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奋斗终身!
(载《南湖文史资料》总第29期南湖抗疫故事专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zbtongnian.com/hlsx/8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