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新兴生物标志物肿瘤突
作者:马杰曾瑄张波
来源:中华病理学杂志,,48(12):-.DOI:10./cma.j.issn.-..12.
摘要
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death1,PD-1)及其配体(programmeddeath-ligand1,PD-L1)的抑制剂在包括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临床治疗中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了更准确地寻找到适合免疫治疗的目标人群,除目前已广泛使用的PD-L1表达检测之外,研究者还在探索更多可用于预测免疫治疗疗效的生物标志物。多项临床试验表明肿瘤突变负荷(tumormutationburden,TMB)与T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及免疫治疗有效性呈正相关,可用于预测PD-(L)1抑制剂的疗效。该综述整理分析了TMB作为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标志物的发展过程和应用价值,以及其他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以期帮助临床医师选择合适的生物标志物来筛选能够从PD-(L)1抑制剂治疗中获益的患者。
肿瘤免疫治疗基于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肿瘤微环境抗肿瘤免疫力,从而控制和杀伤肿瘤细胞,是近些年来癌症治疗领域最成功的方法之一。从调节策略来看,肿瘤免疫治疗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免疫增强,目的在于活化并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但是基于这一策略的治疗方法大多效果欠佳且较易引发免疫相关不良反应。而另一类则是免疫正常化,重塑肿瘤微环境中缺失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可在获得高治疗反应率的同时减少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近年来广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zbtongnian.com/hlsx/7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