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指南化疗对脏器的十大损伤
凡是治癌的好方法,第一条必须是能让癌患活得好,活得长的方法。不会有第二条的。
WHO将化疗药物损伤分为:急性和亚急性毒性;慢性和后期毒性。临床常分为:直接反应,如过敏性休克;早期反应,如恶心、呕吐;近期反应,如骨髓抑制;迟发反应,如皮肤色素沉着、不育症等。按脏器又分为,造血系统、胃肠道、肝胆、心脏、肺、肾和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现主要按脏器分类,将其损伤分述于下:
一、局部损伤
患者接受化疗药物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出现药物外渗,常见引起皮下或静脉的无菌性炎症,干性坏死,皮肤溃疡,疤痕疙瘩。
引起静脉炎的化疗药物主要有5-氟尿嘧啶、呋喃氟尿嘧啶、顺氯氨铂、环磷酰胺、鬼臼乙叉甙、卡氮芥、鬼臼噻吩甙、丙脒腙等,这些药物属于局部刺激剂,多伴有炎症反应及沿静脉部位的疼痛。
引起皮肤坏死的化疗药物主要有丝裂霉素、阿霉素、表阿霉素、阿克拉霉素、氮芥、更生霉素、长春新碱、长春花碱、秋水仙碱等,这些药可引起严重的组织坏死。主要表现为局部肌肉疼痛肿胀,暗紫色的静脉在皮肤上清晰可见,并可呈现粗大发硬的条索样改变,影响静脉回流,出现栓塞性静脉炎。
组织坏死:化疗药外渗时,首先发生局部肿胀,几小时后发生渐进性刺痛及烧灼样痛,局部皮肤由苍白转向暗红,局部活动明显受限;之后发生溃烂坏死,并由疼痛转为麻木感,肢体活动受限。受损部位周围逐渐变硬,组织坏死,中心溃疡形成,愈合很难而过程漫长。
二、全身损伤
许多化疗药物均可引起头晕目眩,疲乏无力,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失眠多梦,二便失调,多汗,日渐消瘦,营养不良等;常见的平阳霉素、博莱霉素、阿糖胞苷、顺氯氨铂、异环磷酰胺、L-门冬酰胺酶、更生霉素等及多种药物联合应用的导管介入疗法均可引起全身过敏反应,甲氨蝶呤、L-门冬酰胺酶、马利兰等还可致过敏性斑丘疹。
三、消化道损伤
许多抗肿瘤药物都可引起程度不等的消化道反应,几乎所有用化疗的病人都领教过,一般比骨髓抑制出现还早,最初的反应是口干,以后是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甚至血性腹泻。一般在用药后1至数小时内出现;引起全消化道黏膜反应,包括口腔炎,胃炎,肠炎,少数有食管炎。现将最常见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口腔炎、口腔溃疡分述于下。
导致呕吐发生的化疗药物按其次序为顺氯氨铂、氮烯咪胺、放线菌素D、氮芥、环磷酰胺、卡铂、氯乙亚硝脲、阿霉素、柔红霉素、异环磷酰胺、阿糖胞苷、丝裂霉素、鬼臼乙叉甙、博莱霉素、5-氟尿嘧啶、瘤可宁、长春新碱、长春花碱等。其中顺氯氨铂及氮芥可引起剧烈的恶心呕吐。
腹痛、腹泻以阿糖胞苷、硫鸟嘌呤、放线菌素D、5-氟尿嘧啶、羟基脲、甲氨蝶呤、丙脒腙等药反应最为严重,尤以5-氟尿嘧啶引起的腹泻最常见。
便秘则以长春花碱类和秋水仙碱类为最,有时甚至肠梗阻,老年人和长春新碱用量大的病人较易发生,症状多于用药后3天内发生。
甲氨蝶呤、抗癌抗生素(尤其是放线菌素D)、丙脒腙和5-氟尿嘧啶都可引起口腔炎、舌炎,食管炎,口腔溃疡,导致进食疼痛。
四、骨髓抑制
绝大多数抗肿瘤药物均可引起程度不同的骨髓抑制,这可以说是化疗药的最大弊端。它导致白细胞、血小板及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主要是白细胞尤其以粒细胞减少最为显著。白细胞减少的患者可表现为乏力,头晕,低热,食欲下降,容易造成呼吸系统及泌尿系统感染和顽固性口腔溃疡。粒细胞缺乏时,往往起病急骤,见高热,寒战,出汗,头痛,衰弱,无力,易发生严重感染而致败血症、脓毒血症及中毒性肝炎等。有的可见口腔、鼻腔、皮肤、直肠、肛门、阴道等黏膜坏死性溃疡,伴局部淋巴结肿大。粒细胞数小于0.1×/升者,菌血症发生率高达28%,应高度重视。
重度抑制骨髓的化疗药有氮芥、卡氮芥、环己亚硝脲、司莫司汀、阿霉素、柔红霉素、丝裂霉素、苯丙氨酸氮芥、卡铂、6-巯基嘌呤等。
中度抑制骨髓者有环磷酰胺、氮烯咪胺、长春花碱、长春花碱酰胺、鬼臼乙叉甙、甲氨蝶呤、放线菌素D、甲基苄肼、高剂量的顺氯氨铂。
轻度骨髓抑制者有5-氟尿嘧啶、三苯氧胺、一般量的顺氯氨铂等。
沈阳抗癌中医门诊的三合一自然疗法临床应用已逾二十年,是非常靠谱与成熟的抗癌方法,我们会为每位癌患设计一套个性化治疗方案:包括中医药的治疗方案,还有生活方式管理方案。欲求三合一自然疗法方案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zbtongnian.com/hlsx/2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