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什么是化疗药物外渗
Y
a
o
科
普
.12
什么是化疗药物外渗?
治疗恶性肿瘤化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但化疗药物对静脉血管存在一定的刺激性,如果出现外渗会导致患者脏器及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1],如血管的损伤、皮肤的破溃、严重的还可引起血栓性静脉炎。
引起化疗药物发生外渗主要包含药物因素、血管因素、操作因素等方面。
药物因素:渗出的化疗药物浸润皮下组织,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炎性渗出,造成受损静脉皮肤周围水肿;与细胞DNA结合的药物最易引起组织坏死,反应可在撤药后持续数周;此外药物的酸碱度或高渗性刺激也可诱导增殖细胞成熟停滞,导致局部组织毒性,造成内皮损伤;输液微粒随药液进入血管后,刺激损伤血管内壁,产生组织水肿,形成炎症。血管因素:化疗患者不可避免的需要经常采集血标本或静脉注射,这会造成患者血管脆性增加;另外肿瘤压迫,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血管栓塞,上腔静脉压迫征等也可增加上游血管阻力,在这些情况下如果外周静脉化疗就可能会出现外渗。操作因素:如病理穿刺技术不熟练,一次给药多次穿刺,选择血管不当,针头固定不牢,拔针后按压针眼不准确等操作因素也可引起化疗药物的外渗[2]。易引起化疗性药物外渗的药物包括发疱性化疗药物,刺激性化疗药物及非刺激性化疗药物。发疱性化疗药物外渗后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代表药物为多柔比星,表柔比星,柔红霉素,放线菌素D,丝裂霉素,普卡霉素,长春碱,长春新碱,长春地辛等;刺激性化疗药物外渗后可引起灼伤或轻度炎症而无坏死,如卡莫司汀,达卡巴嗪,依托泊苷等;非刺激性化疗药物无明显发疱或刺激作用的药物如环磷酰胺,塞替派,甲氨蝶呤,博来霉素,氟尿嘧啶,阿糖胞苷,顺铂,门冬酰胺酶等。
化疗药物外渗可通过预防措施避免或减轻。如药师在查房时加强患者教育,介绍化疗药物的刺激性,予以心理疏导,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嘱咐患者输注化疗药物时尽量减少活动,避免针头移位,造成药物外渗。在输注过程中,若有疼痛,局部隆起,肿胀应立即告知护士。此外,合理保护血管,尽量选择前臂及较粗大静脉,避免选靠近肌腱、韧带、关节,手足及下肢静脉[3],尽量应用深静脉置管等措施也可减轻化疗性外渗的发生。
作者:刘雅娟药师
参考文献
[1]徐灵莉,邓本敏,唐玲,等.护理风险管理在糖尿病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中的效果观察[J].重庆医学(36):39,40-42.
[2]梁晓慧,李晓芳,于双萍,等.规范化静脉治疗减少化疗药物外渗的效果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7):-.
[3]乔雪亮,鲍莉莉.循证护理在预防肿瘤患者化疗药物外渗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89-91.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zbtongnian.com/hljj/7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