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抗癌新药上市,原研不限癌种,优势是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癌症高发国家,癌种多、患者多、负担重,为了抗击癌症,研发人员做出大量努力,相继有一些抗癌手段和药物投入使用,手段上,新老并存,药物上,新老更替。
传统治癌手段,是很多人熟悉的外科手术、放疗、化疗:
外科手术:切割清除癌灶,哪里有问题就整哪里。
放疗:射线照射癌灶部位,为缓解症状、临床治愈和便于手术创造条件。
化疗:通过全身给药方式,大水漫灌消灭癌细胞,达到临床治愈和控制目的。
创新治癌手段,含靶向治疗、免疫疗法:
靶向治疗:更精准、更高效的化疗,毒副作用更小。
肿瘤治疗:国外已批准使用,我国尚在临床研究试验中。
免疫治疗:让免疫系统回归抗癌的主力军,方法更科学、更管用,更长效。
围绕免疫治疗,抗癌原理不断完善,大量新药陆续问世。其中,佼佼者是PD-1和PD-L1免疫抑制剂。
PD-1和PD-L1,属于新型抗癌药物,它们是基于“肿瘤免疫逃逸机制”研发的。通俗来说,人体如同一个数十万亿细胞体组成的“大社会”,细胞根据各自分工,担负不同的角色,免疫T细胞担任“细胞警察”的职务,负责清除变异的细胞,而变异的细胞,又称为“前癌细胞”、“癌细胞”。
T细胞里,既有分工负责甄别好、坏细胞的,也有负责打打杀杀的,这是为了防止T细胞“发神经”,好坏不分,乱杀一气而作出的“安全设计”。T细胞表面有一种蛋白质受体,叫PD-1,当PD-1与健康细胞表面配体PD-L1结合,负责甄别的T细胞,就知道这是“自己人”,不会杀伤它们。
但癌细胞也不傻,当它们发现T细胞甄别上的漏洞后,马上也产生PD-L1,让甄别的T细胞自动忽略了癌细胞,从而保存了“癌灶香火”,癌细胞这种行为,就是肿瘤免疫逃逸机制。
着眼于堵住肿瘤免疫逃逸的巨大漏洞,针对PD-1的免疫抑制剂发明出来,它的使命是阻断癌细胞伪装成健康细胞,让T细胞能准确识别和杀灭癌细胞,达到治癌效果。
PD-1抑制剂作为肿瘤界的突出发明,国外临床试验始于年,获批上市在年,被业界公认为最有可能问鼎诺奖的重大医学成就,对多类肿瘤有不错的疗效。我国积极跟进,陆续问世的6款国产PD-1抑制剂,是“一对一”式的抗癌,但“广谱抗癌药”那样的PD-1抑制剂,在年3月份之前还没有。
今年3月底,国产第一款原研、不限癌种的PD-1抑制剂,获我国食品药品监督局批准,附条件上市,至今已投入抗癌临床半年。4月份,还被美国FDA认定为“孤儿药”,这是对其作用疗效的认可。
这款药物叫“斯鲁利单抗”,业界称“H药”,单药即可用于标准治疗失败、不可切除、转移性高度微卫星不稳定型实体癌灶患者。
斯鲁利单抗最初瞄准的肿瘤类型是“小细胞肺癌”,占了肺癌种类的15%左右,不幸患了此类肺症,治疗难、复发多、预后很不好,存活率比较低。
斯鲁利单抗于年结束三期临床实验,达到预期目的,例受试患者中,分别采用斯鲁利单抗和安慰剂两大类药物进行试验,比例约为2:1,斯鲁利单抗的中位生存期超过15个月,比安慰剂组提高4个月,在2年治疗周期内,总生存率约43%,与安慰剂组相比,总生存率高8倍,死亡风险降低41%。没有严重不良反应的报告。
斯鲁利单抗重点适应症研究,除了小细胞肺癌,还有肝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头颈部细胞癌、食管癌等,而且能与化疗合用,效果更突出。
总结优势就是2条:对标获美国FDA批准的同类药物,斯鲁利单抗的疗效更好;更广泛的癌种适应症和安全度。但同时也要注意PD-1抑制剂本身固有的副作用,及时应对。
而患者极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zbtongnian.com/hljj/11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