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长达12个小时,中途翻个面继续做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张冰清通讯员方序朱俊俊
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浙大二院骨科团队在手术室奋战了整整12个小时。骨科手术向来被认为是体力活,一场马拉松式的长手术下来,大家一个个都精疲力尽。
尽管身体极其疲惫,他们内心却无比雀跃——团队完成了浙江省首例上颈椎脊索瘤全肿瘤切除手术,并成功为患者植入了3D打印的假体。
颈肩酸痛以为是劳累
这位大伯差点丢了命
去年下半年以来,余大伯(化名)时常感到颈肩酸痛,一开始以为是劳累,休息一段时间后能有些好转,但颈部疼痛反反复复,甚至还出现手臂酸麻的情况。
医院就诊配药,最后的检查结果犹如晴天霹雳:考虑颈椎恶性肿瘤,医院就诊。
余大伯的女儿马上为他预约了浙大二院骨科主任叶招明教授的门诊,叶主任看了片子后,当即安排住院。住院检中颈椎CT和MRI提示第2颈椎左侧大部分被肿瘤破坏,穿刺提示脊索瘤。
箭头所指位置为肿瘤位置
叶招明介绍,脊索瘤是一种具有局部侵袭性的罕见的骨恶性肿瘤,好发于50-60岁的成年男性,病变最常累及颅底,其次为骶骨和脊柱。
脊柱和骶骨脊索瘤最常见的症状为局部疼痛,患者活动时可使疼痛加剧。当脊索瘤侵犯椎管或椎间孔,导致神经受累时,患者也可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如乏力、感觉异常、脊髓病)。颈椎脊索瘤可出现吞咽困难或气道压迫症状,甚至可表现为口咽肿块。
“这些非特异性症状和隐匿性疼痛导致了疾病的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我们也建议广大群众,如果出现颈肩酸痛医院进行排查,以免延误治疗。”叶招明说。
这个臭名昭著的肿瘤极易复发
只有一次完全切除的手术机会
更糟糕的是,脊索瘤是一个在业内“臭名昭著”的骨肿瘤,因为它对放化疗不敏感,极易复发,所以手术完整切除是治疗的关键。
余大伯的脊索瘤侵犯了大部分的颈椎,包绕椎动脉,颈椎保护着非常重要的两个结构——脊髓和椎动脉,肿瘤完整切除的难度和风险非常大。
叶招明解释说,一方面颈部脊髓损伤会使脊髓的感觉、运动、反射等功能受损,导致四肢瘫痪、感觉障碍、大小便功能障碍等严重后果。
同时,肿瘤还侵犯了一侧椎动脉,椎动脉负责给大脑供血,做到肿瘤的完整切除势必会牺牲一侧椎动脉,一旦截断,则有脑供血不足、昏迷甚至生命危险。
但如果没有完整切除,残余的肿瘤就会复发,继续对脊髓产生压迫;而面对复发,二次手术的难度极大。
为此,骨科团队请来血管外科邵长明副主任医师对余大伯做肿瘤切除术前的椎动脉阻断试验,手术历时60分钟,发现临时阻断患侧椎动脉45分钟后,余大伯脑血供情况良好,说明患侧椎动脉的切除导致脑缺血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概率较小。
接下来就是解决第二颈椎部分切除之后重建的问题,颈椎活动度很大,需要足够强度的力学支撑。手术方案需要保留余大伯右侧小部分正常颈椎,切除部分的骨缺损需要植入术前设计好的3D打印假体,这样既能联合后路钉棒系统做到初始的即刻稳定,又可以通过后期骨长入假体而形成长期稳定。
团队确定矢状位切除前后路截骨定位,由医工团队精细设计颈椎个体化3D打印假体。3D打印假体的优势在于个体化设计、界面多孔设计便于骨长入。
植入的3D打印假体
手术长达十二个小时
换个手术体位继续做
万事俱备,手术启动!这是一台超长手术,对手术团队和病人都是极大的考验。
手术前,骨科团队又请来了综合ICU黄曼团队,麻醉手术部严敏团队,输血科唐沪强团队,口腔外科单一旦团队充分沟通,不止一次模拟手术进程,提前备血,做好手术准备,确保患者安全。
2月1日9点,手术开始。余大伯先是趴在手术床上,医生从脖子后面纵形切开,先把后方结构逐步分离,再把患侧椎动脉切断结扎,钉棒系统固定让颈椎从后方加固稳定。
接着,医生将余大伯翻了个面,呈俯卧,连同口腔外科团队从颈前入路,完整切除肿瘤,保留第二颈椎右侧健侧部分椎体。
最后一步就是植入3D打印假体,由于是提前精准设计好的,所以假体植入非常贴合,术中c臂机器透视前后螺钉假体位置良好。
这台浙江省骨肿瘤首例上颈椎全肿瘤切除历时12小时,术后余大伯转入综合ICU,后转回骨科病房继续治疗。
经过医护团队的精心照料,余大伯目前生命体征平稳,功能恢复良好,能够自己下床行走,近期准备出院。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zbtongnian.com/hljj/11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