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药的使用方法滑膜炎腰突
制川乌、制草乌、青藤、续断、川芎、白芷、三七等中药
因颈椎病、腰间盘突出、肩周炎、关节炎、骨质增生、腰肌劳损、跌打损失等疾病引起的疼痛。
膏药通过透皮给药,有消炎镇痛、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的作用。
外用,贴于疼痛部位或穴位。膏药加热至稀糊状,稍凉凉后,贴于患处。5贴一疗程(每点位),1贴可贴小时左右,贴2~3天揭下,缓解2个小时(缓解时间因人而异,如无不适可缩短时间)后,再加热继续敷贴。
洗澡时,应提前2小时取下。(因敷贴部位毛孔是打开的,易风寒入侵)
用过10天的膏药别丢弃,可敷贴其它不舒服的部位(因跌打损伤、肌肉劳损引起的疼痛部位),药效可达月余,纯手工熬制的膏药,药劲较大。
热~说明正在疏通经络。
辣~(痒)说明身体风邪重或血燥热。
痛~说明在药膏的作用下正在化解体内的瘀堵。
麻~说明身体有重症。
痒~表明气血正在向外顶体内的湿,由于经络不通,遇阻则痒。(如果感觉痒的受不了,可揭下来缓解后再贴)
酸~这是身体血液中乳酸堆积不易代谢的结果。(酸和痒,都是身体的一种临界状态,往好的方向,就是健康;往坏的方面,可能就是疼痛了)
胀~是指肌肉组织不正常的扩大。大都是由于管道受阻,造成身体身体的代谢出了问题所致。说明药膏在疏通经络,解决淤堵。
出水~说明身体湿气重。
起水泡~说明体内湿气过重,是一种排毒反应。(暂停贴敷,涂红霉素软膏,待水泡吸收后再贴)
没感觉~说明身体寒湿气入骨太久,湿气太重。
风湿骨病是慢性病,得病不是一时,治病也不能心急,贴膏药要有耐心。第一、二贴膏药只能渗透过皮肉组织,这时如感觉疼痛部位舒服了,也是皮肉缓解,还远未到达病灶,如此时停药,病症会反复。
敷贴时间因人而异,一般情况下,三贴以后病灶处开始有反应,个别患者贴到第六贴才有效果的情况也发生过。中医讲究阶梯断药,不能一下子彻底断药。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夏治”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辩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风湿骨病患者大多体质偏虚寒,选择在夏天用膏药排湿排寒是最好的选择。
膏药的敷贴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因病症不同、个人体质不同而有不同的贴法。
滑膜炎是指滑膜受到刺激产生炎症,造成分泌液失调形成积液的一种关节病变。常见的滑膜炎有两种:非特异性滑膜炎和特异性滑膜炎等。
膝关节是全身关节中滑膜最多的关节,故滑膜炎以膝关节较为多见。
当关节受外在性和内在性因素影响时,滑膜发生反应,引起充血或水肿,并且渗出液体,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关节腔积液、活动受限等。
可以按下面这个图片的样子贴。在膝盖弯曲的情况下,包住膝盖的正面,背面贴委中穴。
也可以按后面那张我自己贴膏药时的照片贴。背面贴委中穴,正面两片膏药包住膝盖。
如果说效果好的话,还是全包住好些,但是孩子每天活动会觉的不方便,前后两片,活动起来更方便些。
腿部没有不适感的情况下,贴在相应的椎间盘位置即可。肚脐对着的腰椎间盘是L4-5的位置,即图中第4腰椎棘突下面的那节椎间盘。
L5-骶1就是再往下一点,腰椎那个圈和骶骨那个圈交界的位置。
如腿部有不适感,除贴腰椎位置外,应加贴疼痛一侧的环跳穴、委中穴。
如脚有麻木的感觉,还要加贴承山穴。
themeofrose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zbtongnian.com/hlgc/6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