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红房子死亡教育讲座9生亦何欢

今天很高兴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今天分享的主题可能有些人不大喜欢,当时我接到这个邀约的时候呢,我就在想我应该怎么讲呢?这是一个相对来说中国人比较忌讳的事情,那我该怎么讲呢?后来想想算了,既然是忌讳的东西,之所以会成为忌讳的东西,是因为这个东西对于我们来说影响太大了。那既然影响太大,我就从我专业的角度上来理解这个问题。

其实人活到45岁以上的我是可以去讲这个问题,如果让一个小朋友去讲这个主题的时候,可能他不知道怎么去理解这个生死?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生死很难去了解或者理解这个生死,其实我们人的一生,一出生就在经历这个生死的过程。很多人会疑惑说不对呀!我们活得好好的,我为什么要去谈死亡这个概念?其实死亡这个概念我们经常会遇到,而且每天都会遇到。“不是啊”!我不是说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但心里每天都会遇到。因为当你一出生的时候,我们最终的目的就是死亡!有的人呢说我从来没有考虑过生死这个问题,其实也不是。我今天来之前,下午发生了一个很大的事情。我2点半的时候,正好要下楼去工作室的时候,然后整栋大厦停电,完全没有预警的停电。整栋大厦没有一点电力,那个时候我正好进电梯,是23楼,我一个人。电梯运行到两米差不多三米左右的时候噹一下就停住了,没有一丝灯光,没有一点信号,连一点点绿幽幽的光都没有。那种感觉很害怕!这一刻我体会到的感觉就是生不如死,所以这也是一种死亡的体验!

有没发现现在我们朋友圈的养生信息特别多,为什么要养生呢?对,活久一点!那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死。很简单!我们每天都在考虑这个问题,只是没有考虑的很深层!我是学医的,学医会是怎样的一个情况呢?我们进去医学院的时候,最有趣的事情是第一次进解剖实验室,很多女孩子,之前看到老鼠蟑螂都害怕的,进医学院解剖室的时候,里面全是福尔马林的味道,但是关键最震撼的是什么?那时我们学院的解剖室环境不是很好,里面有一个大的池子,就像北方的澡堂子一样,里面泡的全都是尸体,一下子看到那么多尸体的时候也是蛮震撼的!那时候很多人,被那个福尔马林的味道一薰,又看到那么多尸体,很多女孩子3天吃不下饭,很多人做噩梦,太害怕了,太恐怖了。关键是一个学期以后,我们要期末考试,那时候,他们每个人往宿舍扛一条胳膊或一个骷髅都可以,没有问题!经历过这个感觉就知道了。

前段时间我父亲遇到一个事情,我给他养了一条狗,这条狗是在生出来一个多月的时候就抱回来了。因为我妈妈在我弟弟那里帮带孩子,家里就剩父亲一个人,为了怕他孤单,就给他养了这条狗,一开始他不喜欢,但是养了一段时间之后呢,他们之间就非常有感情,那种感情养宠物的人就会非常理解的感情。我是从小就养狗的人,第一条狗是在我4岁的时候养的,在我18岁的时候既养了它14年的时候去世了。关键最糟糕的是它去世的时候我不在,我在外面上学没办法去帮他处理后事,以至于这种愧疚感我后来一直没办法养狗,到我30多岁的时候我写了12篇文章纪念他后我才又养了一条狗。我爸跟他养的这条狗后来感情非常深厚,深厚到我爸睡觉的时候这条狗是睡在他床边上的,这就是一种陪伴,有句话说:最深情的爱就是陪伴!后来养了两年多,有一次出去的时候可能不小心吃到了耗子药之类的,抢救了一个月后死了。我父亲因为这条狗去世生病了,医院里住了15天院,一方面可能是照顾这只狗狗累到了,另一方面是他心里没办法接受这样的事情,因为年纪越来越大以后,对于生死这个问题越来越近,这是他面临的一个生死体验。

我不知道在座的你们有没过死亡的经历,就如今天停电我被困电梯的5分钟也算一种经历。我一生中其实有经历过两次死亡,第一次是在我小时候5岁多的时候,我是生长在江南一带,大家都知道江南是水乡,一般出门到那都是水,在那生活的人必须学会一种技能,就是游泳。那时学游泳并不像现在这样说找个泳池找个教练什么的,就是直接把你丢河里,让你自己去折腾,我那时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死,就是整个世界没有了,忽然之间静止了,我甚至可以听到自己呼吸的声音。大家想想,就是在水底下听到呼吸的声音,心跳的声音,外界的声音都没有了。就是那种感觉,临死前濒临死亡的感觉。在我们做心理治疗的中间经常有遇到一些焦虑感发作的那种,有一种症状就是濒死感,太害怕了,经常要面临死亡,以至于有些人干脆直接选择死亡、面对死亡。为什么要直接面对死亡?因为这样有掌控感。

那我们现在来谈谈死亡体验:

我们一般人好好的不会去体验死亡,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体验一下,我知道上海有死亡体验馆,但广州有没有我不知道。我们看韩剧《来自星星的你》里面就有死亡体验馆。把一个人关在棺材里,然后就什么声音都没有。我有个上海的朋友,也是心理治疗师叫徐军,是人类学的一个博士,人类学就是观察各式各样的人,去研究人。他花了5年的时间去研究西藏喇嘛密宗的一些修炼的方式,他跟他们一起生活调查了5年,其中西藏喇嘛有一个修炼的方式叫“闭黑关”,“闭黑关”是什么样的概念呢?就是在一个密封黑洞里,然后把你所有的感觉都剥夺掉,就是没有嗅觉、听觉、视觉,就是听不到任何外界声音唯一能听到的就是自己的呼吸,心跳,没有任何光,也没有任何的社会关系,就是只有你一个人在,在那里边要呆足一个星期。如果你能够呆满一个星期出来,你对生命的感觉完全就不一样了。很可惜,一般的人在这样的环境呆3个小时就会精神失常,所以他们在闭之前都会进行很多修炼。因此说我们大家要对生命修炼到一定的认识高度,不是说一个东西掉到头上咚的一声你就产生了生命的智慧,不是的,他一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死亡的第一个体验就是:没了就什么都没了!这是电影《唐山大地震》里面的一句话,当时徐帆她在选择要救儿子或女儿的时候选择了儿子,徐芳的丈夫为了救她放弃了生命,这时徐帆要承受两种愧疚感,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一种是她选择放弃女儿的生命对女儿的愧疚,一种是她丈夫选择救他而牺牲,牺牲自己的生命,她对丈夫的内疚。所以后来她认同了她丈夫生前的一种生活方式,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失去的亲人的一种认同方式是什么?就是像他一样的活着。

所以生活中有时候人失去了一个很重要很亲密的人,人会突然间变得毫无生气,没办法过花红柳绿的生活。这也是唐山大地震里面的一句话,徐帆说:你爸为了救我逝去他的生命,如果我再把我的生活过得花红柳绿的话我怎么对得起他?!所以他的儿子对他的一句话是:老太太心里边崩塌了,这30多年都没办法建立起来。这就是我们一种很深层次内疚的感觉!所以当我们面临死亡的时候,特别是我们很亲近很亲的亲人离开,如果没办法处理好,那种感觉是很糟糕的。

在我们心理学上叫幸存者体验,幸存者的罪恶。特别是一个很亲的人,因为你失去生命,那可能要花很长的时间看很久心理治疗。在我小的时候,我家隔壁邻居的小孩和他家叔叔家的一个孩子两个人一样大的堂兄弟一起去游泳,其中他的儿子就因为一下子溺水死了,而且他的堂弟是看着这件事情发生无能为力。从此之后,10年时间很多人没有在楼底下再看过他,好像消失了一样,但是他在家,就是封闭掉了所有的社会关系,我不知道他接下来会怎么样?所以说那种没了就什么都没了,非常让人害怕,死亡另一个体验就是我们所有存在的感觉都没有了,就是说我们没有了链接!就如朋友间情感上的链接,仇人之间也是一种链接。所以说链接不一定是亲爱的,有时候怨恨也是一种链接。就如乡下有一种说法说你这个冤家走了,剩我一个人怎么办?有些人是需要恨来维系这种关系的,不是说所有的维系关系的东西都是单一用爱来维系的。如果你没有任何的链接,那就叫“存在性孤独”,就如抑郁症等,就像你在一个房子里面,别人进不来,你也出不去!我们看过一部电影叫《神话》,成龙和韩国女明星金喜善演的,里面有一个情景就是在秦陵里面,如果你不借助外力的话是永远飘在空中的,这种飘在空中的感觉,其实比死还可怕。就是那种飘在半空中,无法着地感觉很可怕。就是那种你不管怎么努力,都没办法有结果的时候,就会感觉生不如死!

还有一种死亡体验就是恐惧,就是对死亡之后的未知!我们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如果有一个向导说没关系你跟着我走,那我们就安心好多。对死亡之后的未知,就是一个人走黑路,一点灯光都没有,你不知道前面会发生什么。如果在那时候有人告诉你,叫“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就是有些宗教会告诉你死了之后去极乐世界,有些宗教告诉你,我们死了之后去天堂,这个时候我们知道,哦,原来我们死后会去到哪里,我们就不会感觉是一个人走夜路了。我们所说的临终关怀,其实就是一个人走夜路和很多人陪着你走,感觉就不一样了,就不会感觉到那么强烈的孤独,会觉得身边有人在。

所以说,我们在面对一个即将死亡的人,陪伴是很重要的,哪怕你什么都不说,只要你跟他产生一种链接,精神上还是身体上的链接,如果精神上没办法链接,你可以握着她的手,抚摸着她的身体。我们要消除掉什么感觉?就是消除掉那种死亡的恐惧,死亡恐惧是我们出生的时候就有了。孩子出生的时候,如果这个孩子不哭我们就认为它是有问题的,当然从生理角度来看哭也代表我们可以呼吸了。其实这种恐怖一直存在着,只是以一种不同的形式存在而已。

生命就是一个应对死亡恐惧的过程!我们在座的各位过马路的时候,是否要走斑马线?下面有人回答说“是”。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走斑马线呢,因为安全呀!也就是怕死嘛!开车系安全带也就是为了安全,这些行为就是我们在应对死亡恐惧感。社会上也有一些人,不遵守规则,横冲直撞,对自己生命对他人生命不负责任的的人。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子呢?那是因为他们觉得生命没有意义,没有价值!为什么说越有钱的人越怕死,那是因为他们觉得生命中很多有价值有趣的东西还没有体验。有时候人所处的阶段不同对生命也有不同的体验,比如我现在是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那我对死就不可能像年轻单身一样追求个性如飙车,当你觉得生命没有意义的时候,有时死亡就是一种渴望。对死亡的恐惧是所有恐惧的来源。所有的恐惧,随着成长,这样有经验越多恐惧感增强!你计划叫,出生牛犊不怕虎人有时候,经历过很多事情后对死才会产生敬畏心!有时候我会在想我死后是怎样?想过了之后,多想几次之后,其实也就没那么怕了,考虑自己选择怎样的死亡方式也是对生命的尊重。

伴随着死亡,其实就是一种丧失的体验,死亡就是主体失去客体,主体就是我,客体就是我以外的东西,而且这种丧失是不可逆的。人总是在不断的丧失,在失去很重要的东西的时候,反而没办法哭出来了,无法去面对这种丧失的感觉,极大的悲伤和极大的快乐都是我们人无法承受的。有时候想象死亡是应对死亡的一种方式。我们人有一种机制叫反向机制来保护我们,就是人有时候在面对极度悲伤,无法承受的时候晕过去了,这是身体做出自我保护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人一共有4种本能,在面对危险的时候,这跟动物都一样一样的。有一种就是停不下来,不断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在08年四川地震的时候,深圳边防7支队的一个教导员,他是第一个部队到映秀镇的人,三天三夜没有睡觉,他们用手刨,那时候没有机器没有其他工具,第二天还下了雨又出大太阳,暴晒。一下子面对几百具尸体,他那时候说我不能停,因为后边几百个几千个老百姓在看着。我在帮他们做心理辅导危机干预的时候,他们晚上不能睡觉根本没办法闭眼睛,他们无法去上厕所,无法吃任何东西,那是一种创伤的状态。那个教导员我在跟他交谈的时候,他完全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一直在嚷嚷说你们要怎么样怎么样才行,但是他那时候已经有几十个小时上百个小时没有睡觉了,他无法去悲伤,实在没有办法让他去停下来,后来实在没有办法,我只能紧紧的抱住他任由他怎么挣扎?最后他整整在我肩膀哭了半个多小时。丧失一定是悲伤的,否认丧失是无法面对丧失的。所以以后我们在做临终关怀的时候也要对他的家人做出很多工作而不仅仅是即将失去生命的人。精神大师弗洛伊德,他谈到了一个理论人的潜意识,除了有生的本能外,还有死的本能。其实死本能就是生命渴望回到无机状态,因为死是生命最稳定的状态。所以说抑郁症的人为什么说有20%,的人选择结束生命,有抑郁症的人就是感觉全世界只剩下我自己,身边来来去去的人和事好像就是幻觉。所以对于有抑郁症的人来说,你的鼓励有可能是一种压力。死本能另外一种形式是不需要为生理欲望满足斗争,没有焦虑抑郁。其实这种死本能在我们自身就一直存在了,死本能一般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表现出来呢?攻击、毁坏、侵犯。生和死都是人的本能,而同样是一种本能,那也就没什么可怕了。讨论死亡也成了一种有意义的事情。例如胡老师会有时候跟他的咨询者去讨论死亡的事情,例如说墓志铭怎么写?你对死亡有正面的认识,你会发现生命是一种很有乐趣的东西,就如老师说的,我现在追求的就是“我愿意”,因为生命是可以自由选择的。

下面我们来说说找死的乐趣:

喜欢极限运动的人都是找死乐趣的人。找死的乐趣是对生命掌控的满足,是对战胜恐惧的一种追求,是一种“无所不能”感的满足。我们小的时候因为所需要的东西所追求的不多,觉得我自己是无所不能的,慢慢长大,很多东西我们是无法掌控的,我们追求的某些极致的成功就是一种无所不能感的满足,随着成长你知道所谓的自信,就是知道什么事情做不到,什么事情我能做。我们说死亡就是一种丧失,那么,我们如何来面对这种丧失呢?丧失一定是和哀伤在一起的,是需要一种仪式来告别的,需要分享与支持,悼念与哭诉,定期祭奠。很多时候,这些仪式,包括法事、塔罗牌星座等等都是为了追求心安为了应对我们对未知的恐惧死亡的恐惧,所以当我们心安的时候我们就不会那么焦虑了,做任何事情都感觉比较踏实。这也是我们开展“死亡教育讲座”其中的一种意义。我们以后一定要通过一些方式让我们接受这种丧失的感觉。

我们有两种生命态度,一种生命态度是占有式的,一种生命是存在式的。什么叫存在式的,就是我们要活在此时此地,我们有多少人是活在过去或未来的,我们总是说我以前有什么事情没做好啊后悔啊,或者是说我以后的生活应该怎么样怎么样啊?会不会出现什么麻烦之类的。占有是我们对生命的占有,就是无法去接受死亡这个事情跟我们是有关联的,回避一切与死亡有关的东西,觉得我们可以完全掌控我们的生命。现代医学已经很发达,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保障。医学上有些东西也是互相矛盾的,比如说我们的化疗,日本研究出来其实化疗与不化疗是没有差别的,但是那刻我们是心安,就变成了犹如安慰剂的效果。

我的姑父与姨父在一个月内同时检查出胃癌晚期,姑父一年以后去世了,姨父到现在活了八年,而且活得非常滋润。他们俩人是同一个医生做的手术,同样把胃切掉四分之三,年龄相差一岁。为什么类似的事情发现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结果呢?姑父知道这件事情后每天都生活在恐慌,很多担心,感觉自己没有意义了。姨父原先是个“老好人”,知道这件事情后就说:我已经生病啦,而且是胃癌晚期,以后有些事情就不要找我啦,我活到一天就是捡到两个半天,从此以后我要吃喝玩乐!用“我愿意”的方式去快乐生活,就这样安然渡过前5年的危险期。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生命结果。

你们看我现在这个样子似乎讲得很轻松对吧,因为我很享受啊,你不知道一会我可能还有很多事情要去处理呢,但此刻站在这里说话的我是享受的,那就行了。人生在世无非吃喝玩乐,还有别的吗?人生的吃喝玩乐就是四个系统,在座的大家可以检验一下,第一个就是“娱乐系统”,如果你还会去娱乐,说明娱乐系统是好的,你健康了四分之一;第二个是“社交系统”包括跟朋友聚会聊天、走亲戚、打打小麻将小赌怡情参加义工活动等等;第三个是“运动系统”,每天保持适当的运动量;第四个是“觅食系统”喜欢美食,喜欢美食的人一般都是开心的,但不是变成吃货。如果这四个系统你是完整的,那你是健康的。如果一个系统出现了问题,说明你处在一个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打比如说最近不喜欢见人了,那可能你感觉见人跟人交流是一种压力负担,未能体验到跟人接触交流可能会给你带来新的有趣的东西。如果你的社交模式是很在意别人的看法,是“讨好”模式的话,那一般在你状态不好的时候是不太愿意见人的,也会有压抑,如果我们能时常检验反观自己会看出一些东西。

所以说如果这四个系统你是完整的,而且你是热衷于这四个系统的,其实就是吃喝玩乐,那你是健康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存在式一种生命状态,存在就是此时此地当下的感觉,为所当为,顺其自然。自然是美,自然是规律。

如果你对很多规律是敬仰敬畏,意外等很多东西不会常发生在你身上,机率会小很多,你也会很踏实。就如酒驾醉驾,一个没喝酒的人见到警察查车会很淡定甚至说你拦下我让我吹吹那个测试仪吧,完全是一种乐趣。如果你是喝了酒开车的,看到查车会马上紧张起来,因为你清楚你是不遵守规则的,然后会产生逃车念头甚至发生车祸。

所以我们对生命体以外的物质和精神占有就是认为我应该比别人优越。中国人有个习惯是出了事情不是找律师而是找熟人,总认为我的朋友谁谁谁很牛或我很牛,我要占用更多社会资源,占有物质甚至人。比如结婚了就认为另一半就是我的私人财产,对孩子行为上的过多强加控制等等都是占有。“平等是对生命本身”我们所说的人与人之间没有绝对的平等,只有相对的平等,这也是规律,就如人长像各有不同,不是一个模样。我所说的平等是对生命本身,就如“生老病死”每个人都会遇到,不跟身份,你掌控的财富等这些外在事物对等,都是一样的。

人其实跟自然界很多物种也是一样的,当你面对浩瀚的大自然,高山、沙漠、雪山、大海等,你会发现自己很渺小,能活着已经是非常好的恩赐,在活着的时候开心去做更多有趣的事。智者热山,仁者热水,其实也是这个道理。当我们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我们才会去敬畏这些大自然规律,敬畏我们的生命。我们讲死,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活着。存在的生命态度,是为了去体验各式各样有趣的东西。

最后谈下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佛家经常会教育我们如何对待我们的生命呢?每天当最后一天来生活,这样才会去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死亡是一个自然过程,死亡不遥远,但也不近。你只要不是一天到晚“作死”的话,相对来说现在的社会,我们生存的环境还蛮好的。当然我们身体的人也会慢慢的离你而去,人就是在不断的丧失。我们今天来讲死亡,其实是想从生死中获得积极意义,任何再糟糕的事情都有它积极的一面,我曾经出车祸下巴缝了四十几针,以至不能大笑,大笑下巴可能会脱臼,但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以后我就更珍惜生命,对很多东西积极很多,也开始跟身边的人多互动了

其实今天我们讲“死”是让我们更好的“生”。心理学是不讲天堂的,只有宗教才讲天堂的。宗教是解决生死问题,就是让我们的未知成为有知,这样会让我们的生命会有掌控感一些,我们知道去到另外一个世界里我们不会孤单,这样我们对死亡的恐惧才会慢慢的抵消掉一些。其实知道这些,就是让我们过好这一辈子,了解生死就是一个自然规律,讨论生死接受生命的自然状态。

长按







































白癜风患者吃什么
白癜风患者的饮食


转载请注明:http://www.zbtongnian.com/hlzy/642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