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肺癌晚期到肿瘤消失,凌志军曾用5年抗癌

年,有本叫《重生手记》的书问世,于医学界引发巨大反响

这本书缺乏严谨的医学理论,写书者也并非权威专家

书里的用词通俗易懂,使不少癌症患者看到了希望,再次对生活充满热情。

这五年,他到底干了啥呢?今儿个,咱一块儿来知晓他的事儿。

凌志军,年在上海出生,在北京长大。

凌志军的父亲是凌建华,曾是《人民日报》的记者,这让凌志军有了不错的学习与家庭环境。

他打小就喜欢理科,一心盼着长大后能做化学实验,成为研究火箭的科学家

然而事与愿违,因那时特殊的形势,15岁的他被安排到工厂拧螺丝,16岁被安排去当农民,19岁则去部队服役。

年纪不大,却经历了诸多同龄人未曾经历的生活

听了父亲的建议,凌志军不再追求航天梦,而是像父亲那样,做起了记者,搞起了写作。

他很优秀,不但在中国作家榜上占据了一定位置,还被称作“当代记者标杆”。

他这辈子一直在这个行业努力钻研,既继承了父亲的事业,还比父亲做得更好。

然而,当他的事业正处于上升阶段时,老天却跟他闹了个乌龙。

年2月7日,凌志军在电脑前,敲完了《中国的新革命》的最后一个字。

这是他的新书,耗费了他大量精力。他持续工作一年未停歇,才把这本书搞定。

写罢,他猛地感到天旋地转,眼前一黑,脑袋疼得厉害

他觉得头痛是高强度工作所致,就直接躺下睡了,这一睡便是整整一天一夜。

随后,他于头昏脑涨中苏醒。

睡了一觉后,按说该精神些,咋却觉得头更晕啦?-------修改后:睡了一觉后,按理该精神些,怎却感觉头更晕了

然而凌志军并未在意,他整理好行囊,邀上好友一同去滑雪了。

跟好友见了面,凌志军随口说了说自己头晕,没承想好友神情严肃,医院做个检查。

于是,凌志军由妻子赵晓医院。

去医院做了检查,医生对他讲:他颅内存在一个2.5厘米2.3厘米的肿瘤

这让凌志军和他妻子着实受惊,连忙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了全身检查。

然而情况更为糟糕,凌志军所患病症为肺癌,并且已是晚期。

癌细胞扩散了,颅脑、肺叶、肝脏都有恶性肿瘤,他颅内的那个是肺癌扩散所致。

妻子心有不甘,多次找医生核实,是否是诊断有误

凌志军既不抽烟也不喝酒,每天都运动一个小时,咋就患上肺癌了呢?

遗憾的是,从医生那得到了肯定的说法,还表示只能再活三个月。

一个晴天炸雷响起,使这个本来美满的家庭被阴影笼罩。

为了把病治好,凌志军跟他妻子把北京那些有名的肿瘤专家都问了个遍,中医、西医各种方法都尝试了

妻子甚至跑到上海去拜访名医,然而每个专家一听说凌志军患的是癌症,就直接断定他的病情没希望了,是肺癌晚期,无法救治。

要是在进行化疗时搭配着吃特效药,能延长几个月的生命。

这就是个无底洞

不说化疗与特效药的费用贵得离谱,单是治疗过程就叫人受不了。

要是凌志军接受医治,得先进行开颅手术,接着是化疗和放疗;

观察一阵子后,得进行二次手术,把胸腔打开,将肺叶切除,接着再做化疗、放疗……

就在这个时候,凌志军下了个让人吃惊的决定:不做化疗,也不吃药,靠自己来救自己。

凌志军认为,在他求医的这段日子中,那些所谓的医学专家让他极其失望。

他对这些医生挺信任的,然而他们仅仅把他当成一个病例,当着他的面给学生讲癌症病变的特性,亦或只信机器检测出来的结果。

有一回,他排了整整一个下午才拿到专家号,可那位医学专家仅用3分钟给他看病后,就说他没救了。

而且,他父亲曾患肝癌,医生说他活不过一个月。

家人决定采取保守治疗的方式,每天让他父亲保持好心情。

十个月过去,父亲平静离世,比医生预计的多活了九个月

他有个亲戚同样患上了肝癌。不过,这位亲戚和他父亲的做法不一样,在查出癌细胞后,立刻就进行了切除手术。

手术挺顺利,然而这位亲戚在术后三个月时,病情骤然加重,不幸离世。

这使他愈发认定,化疗对自己没作用

他跟妻子说了自己的决定,妻子了解他的想法后,果断地支持他,说要陪着他对抗癌症。

回到家中,凌志军抛开了从前消极悲观的心态,使自己的心境平复,思索自己当下想做之事

妻子每天都会拿出不少时间,陪他聊天说话,去公园散步。

一段时间过去,凌志军突然感觉自己体力有所好转。

曾经他散步时,得拄着拐杖,还得妻子扶着,没走多久就感到头晕眼花。

这一回,他一个人在公园里走了四十分钟。虽说中途脑袋发晕,可他拄着拐杖硬是挺下来了。

这使他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喜悦

接着他决定增加走路的时长,还定下规矩,每天得走5公里。

他不再进行高强度工作,把生活节奏放缓了。以前只用5分钟就能泡好的咖啡,如今他会用20分钟来泡。

每天吃过早饭,这人就慢悠悠地出去,接着在树林里坐着晒太阳。晒着的时候,他觉着没啥意思,就喜欢上听相声了。

他儿子晓得父亲生病时突然有了新喜好,便跑遍各个影音店,将所有相声磁带都给父亲买了回来。

凌志军每天都挺乐呵的,丝毫没让自己的重症影响到情绪。

体力恢复后,凌志军展开了户外运动

他叫上几个好友,不是去爬山,就是去游湖,户外的清新空气与自然景色使凌志军格外畅快。

三个月过去了,凌志军依旧活得挺不错。医生所说的死亡并未出现,而他的身体反倒逐渐变得轻松起来。

在确诊肺癌三个月后,他妻子又领着他去做检查

x光片表明,他脑里的肿瘤原本是2.5厘米2.3厘米,现缩小为2.2厘米1.9厘米!

虽说变化不大,不过他的肿瘤确实有所缩小。

这一结果把医生惊得够呛,同时也让凌志军的信心大增,他所做的都对病情有益,他押对了。

在归家途中,夫妻俩谈天说地,笑意盈盈

他们跟儿子说了这件事,儿子特别高兴

这段日子,他家并未因他身患肺癌晚期而气氛消沉,反倒常常满是欢声笑语,丝毫不见患者家属常有的悲观情绪。

凌志军觉得人生满是意义,还列出了自己最想做的十件事

他认为癌症并非如自己原先所想的那般恐怖,自己正在与癌细胞共处,且会逐步将其打败。

这使得凌志军愈发认定手术于自己、于癌症治疗毫无意义,进而愈发坚定地回绝所有治疗方式。

就因为他极度抵触手术,结果他把手术的最佳时机给耽误了。

年5月23日,距他抗癌满一年时,医院复查

这次状况很糟糕,医生对他讲,他得恶性肺癌的可能性超过九成,病情跟一年前相同,毫无改变。

要是再不进行手术,癌细胞将会蔓延至整个身体

凌志军特别信赖这位医生,按照医生的提议,他反复思量后,决定进行开胸手术,把肺部的肿瘤切掉。

手术挺顺利的,肿瘤被切除后,医院休养了数月

不过这事也使他清楚,不能总依着自己的想法行事,恰当听取医生意见,进行必要的手术,那是只有好处没坏处的。

不能要求每个医生说的都准,得分辨出哪些对自己有益。

尽管他做了手术,可还是没进行化疗,也没使用特效药。

他对自己的日常作息以及一日三餐重视起来了

他规定自己每天起码得睡足8小时,一天起码要喝2.4升水,让自己上厕所的时间有规律。

在吃这方面,他归纳出四个重点,得吃得杂些,得多吃各类不同的食物

得吃粗粮,尽量多些,这样能让身体对各类元素的需求得到满足

得吃素,多吃菜,做饭尽量用蒸煮的方式,少放油和盐

得吃天然些,多食用未进行精细加工的食品,留存食材原本的滋味。

凌志军又开始投身于他所喜爱的滑雪运动中

生病之后,他就没再去过雪场,这回在家人朋友的陪伴下,他总算可以在雪地上尽情滑雪了。

年3月15日,距确诊癌症已有5年,凌志军开启了新一番的复查

这次复查发现,他脑内的病灶差不多都没了。

肺部及其他器官未现新异常,癌胚抗原指标正常,术后留存的肺叶已生长,差不多将左侧空荡胸腔填满。

这表明,肺癌切除术后缺失的部分肺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已获补偿。

也就是说,凌志军体内的癌细胞差不多都没了。

这着实是桩大喜事儿

惊喜之余,凌志军琢磨着,好多癌症患者每天都处于绝望之中,所以把自己的抗癌经验与心得写进了《重生手记》。

他将自己抗癌期间的生活习惯归纳为“康复九策”

他跟患者讲,得先树立起正确的治疗观念,不能觉得医生说的就肯定适合自己,得动脑子判断下,自己究竟是不是需要化疗跟特效药。

第二,得改变生活方式,减轻工作与生活压力,把节奏放慢些,让生活丰富起来,别焦虑,这时候自己的身体最要紧。

第三,得把吃喝拉撒睡当回事儿,这可是生存的根本。把这五件事做好了,不但是抗癌的基础,也是健康生活的基础。

第四,得适当散散步,凌志军每天都步行5公里,这5年下来,起码走了公里。

不管是去远足,还是在健身房用跑步机,得让自己活动起来。

第五,晒晒太阳。要知道维生素D对肿瘤患者,特别是肺癌患者极为重要。而通过晒太阳,可以有效提升人体维生素D的含量。

研究显示,要是肺癌患者多晒晒太阳,其手术后的平均“五年存活率”就有机会从60%提升至72%。

第六,进行深呼吸。癌细胞对氧气有所畏惧,每天花半小时做深呼吸,平常多去郊外吸纳新鲜空气,这比吃大量营养补药更为关键。

第七点,得保持好的心情。不少癌症病人并非让癌细胞给击垮的,而是被抑郁情绪给整垮的。

人类有六成的疾病是精神因素所致,要是得了心理疾病,患者抵御病情恶化会更困难。因此,得保持从内到外的快乐心情。

第八,来自亲朋好友的关爱

凌志军得了癌症后,朋友与家人的鼓舞让他得到很大支撑。

特别是他妻子,陪着他看病,跟他一同游山玩水,还在他手术期间一块儿偷着吃涮羊肉,使他体会到自己是被爱着的,这样自然就能让他心情愉快。

最终,去干自己喜爱的事儿

他归纳出抗癌的三个主要原则:癌症属于慢性病,并非绝症;需与癌症和谐共存;要根据自身能力行事

他的办法听起来挺普通的,然而在这快节奏的社会中,就算不是重病患者,身体也多少会有些小问题。

这般回归本真的生活,能全然做到的人又有几个呢?

现今,凌志军还好好活着,过着自在逍遥的日子。

他的《重生手记》,一直是众多癌症患者的精神支撑与行动楷模,助力无数患者度过了无数个日夜。

医疗政策持续完善,好多特效药都被纳入医保了,这让特效药不再是个填不满的坑,为不少患者家庭大大减轻了负担。

如今国内的医生越发注重医德了,他们开始把患者自身的感受当回事,进行望闻问切,然后对症开药。

而非依靠自身经验与机器检测,使患者觉得自己的病情受医生看重。

不过不管我国的医学条件如何完备,最要紧的还是自身。

拥有良好的身体与健康的生活习惯,胜过千万种药物



转载请注明:http://www.zbtongnian.com/hlzy/120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