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讲好狗的故事他们说不如写写人的孤独
◇一只不愿意洗澡的拉布拉多。摄影/吴家翔。
一篇由ONE实验室和腾讯新闻联合出品的融合报道《孤独北京以及为孤独而生的北京狗》,记录下一幕幕人与狗的众生相。对作者钱杨和摄影师吴家翔来说,这篇1万多字的报道背后也许不仅仅是分钟的录音、万字的资料和1万多张照片,更是对人与狗之间关系的重新解读——“最终,人们用自己的孤独创造了狗”。
《狗生如梦》背后的故事
采访/One实验室小助手李婧怡
撰文/李婧怡
从“狗”到“孤独北京的孤独狗”,选题的确定过程如同对人和狗关系的一段探索。
最初钱杨得知北京有13%的养犬人都在养泰迪,这引起了她的兴趣。她本想由此入手写写北京人为何对泰迪情有独钟,在采访中却总被反问为何要写已经不再时髦的泰迪。在编辑的建议下,她将注意力转向富人的养狗故事。
摄影师吴家翔回忆起这个选题最初让他感兴趣的地方,“有人花好几万给狗做化疗,用私人飞机送狗去海南过冬,还有明星送狗去做美容,这种故事让我们感到兴奋。”
对中国人来说,养狗不是什么新鲜事,他们希望用这篇报道告诉大家:在我们身边,有人如何用与众不同甚至让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养狗、爱狗,人与狗之间的关系又演变成了一种怎样的状态。
◇三里屯国冠宠物店。摄影/吴家翔
然而,在之后的采访中,钱杨发现“富人”这一变量似乎并不成立,因为狗主人的富裕程度与养狗投入、科学程度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有对夫妇给狗做足部护理,自己却在一旁吃十几块钱的麻辣烫。”
当时的选题还有个毛病就是“散”,乍一看就像把北京狗的趣事做了个大合集。编辑在邮件中评论说:如果人们看上去不孤独,养狗的动机和狗的表现都是普通的,那就没必要写他们的故事。钱杨删掉了一些素材后发现,大部分材料都指向或靠近了这样一条思路——狗的身上体现出了人的孤独。
从狗的身上写出养狗人的孤独,他们确定了这一主题,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想暗示读者“北京人都是出于孤独养狗的”或“每一个养狗的人都是孤独的”,他们只是想告诉读者有这样的故事:在今天的北京,有人爱狗,是因为孤独。
找到有意思的人和事
开始采访的第一天,钱杨闯进了一个正在上课的宠物行为训练班。在这所位于北京郊区的宠物训练学校里,从校长、老师到宠物家长和未来的宠物行业从业者,她把见到的每个人都加上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zbtongnian.com/hlyy/7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