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关节炎概述
急性化脓性关节炎为化脓性细菌引起的关节急性炎症。细菌侵入关节的途径可为血源性,外伤性或由邻近的感染病灶蔓延。
化脓性关节炎病变的发展无明显界限,但大致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有时某一阶段可单独存在。早期即浆液性渗出期,感染初始关节滑膜充血、水肿、白细胞浸润。关节腔内有浆液性渗出液,多呈淡黄色,渗出液中有大量白细胞。在此阶段没有关节软骨破坏,如能及时恰当的治疗,渗出液可完全吸收,关节功能恢复正常。中期即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期,滑膜炎症继续加重,渗出液增多。渗出液中的细胞成分也增多,因而关节液粘稠混浊,有大量脓细胞、化脓菌和纤维蛋白性渗出物。随着滑膜炎症的加重,滑膜和血管对大分子蛋白的通透性显著增加,进入关节腔的血浆蛋白随之增多。关节内纤维蛋白的沉积常附着关节软骨表面,妨碍滑液内营养物质进入软骨和软骨内代谢产物的释放。因此关节炎症的严重程度和病程的长短,与关节内纤维蛋白沉着的多少有关。治疗后,关节可残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后期即脓性渗出期,关节内渗出液转为黄色脓液,滑膜破坏,软骨因死亡白细胞释放出蛋白分解酶而被溶解破坏。关节囊和周围软组织有蜂窝织炎改变。治疗后关节活动可有较严重障碍,甚至完全强直。
化脓性关节炎急性期突有寒战高热,全身症状严重。局部有红肿疼痛及明显压痛等急性炎症表现。关节液增加,这在表浅关节如膝关节更为明显,有髌骨漂浮征。病人常将膝关节置于半弯曲位,使关节囊松弛,以减轻张力。如长期屈曲,必将发生关节屈曲挛缩,关节稍动即有疼痛,有保护性肌肉痉挛。如早期适当治疗,全身症状及局部症状逐渐消失,如关节面未被破坏,可恢复关节全部或部分功能。通过询问患者病史,结合血常规、X线等辅助检查,可以帮我们作出诊断。
应早期足量应用抗生素,并及时根据关节液的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及时更换抗生素。对重症病人应注意全身的支持疗法,降温、纠正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增加营养、间断少量输新鲜血,提高机体免疫力。
选择抗生素的原则:1.选择在骨和关节组织中可达到有效治疗浓度的抗菌药物,目前有资料证实的能在骨或关节组织中达到有效治疗药物浓度的抗菌药物有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磷霉素、褐霉素、氟喹诺酮类、万古霉素。2.选择对致病菌敏感且不易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3.选择不良反应小的抗菌药物急性化脓性关节炎和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抗菌药治疗一般为3~4周,而对于慢性骨与关节感染疗程可延长至2~3个月不等。由于骨科感染应用抗菌药时间较长,因此在用药时要根据患者全身机能的状态、年龄等选择不良反应小,安全范围大的抗菌药物。
此病关键在于及时诊断早期治疗,若有疑似症状,医院寻求帮助。
医院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zbtongnian.com/hljj/3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