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化疗药物基因检测的参考意义
先从化疗药物的药理机制来说起,我们知道肿瘤细胞分裂和增殖旺盛,因此这需要不断地合成DNA,所需要的DNA的原料核苷酸也比较多。所以多数化疗药物其实是作用在这么一个过程之中。如抗代谢类药物,吉西他滨、甲氨蝶呤、5-FU、卡培他滨是通过抑制核苷酸合成代谢。烷化剂环磷酰胺,脱皮异构酶I抑制剂伊立替康和铂类药物是干扰DNA的复制。蒽环类药物如表柔比星是干扰转录过程。抗微管类药物紫杉醇、长春新碱类是干扰微管蛋白的聚合、解聚。
这样的作用机理,也很好地说明了为何化疗药物应用这么广泛,几乎很多肿瘤都可以用,价格较为便宜,也容易获取。但是缺点大家也都能知道,化疗药物敌我不分,它们在消灭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损伤正常的细胞,毒副作用大,个体疗效差异也大。而且研究表明,不管用多少次化疗,只能杀灭一定比例的癌细胞,并不能把所有的癌细胞杀灭干净,除了白血病等极少数的肿瘤,几乎没有肿瘤可以通过化疗彻底解决问题。平均而言几个疗程下来也会产生耐药。但总体而言化疗还是一个肿瘤控制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武器。
研究表明,人的基因型对化疗药物的解毒能力不同,也就是可以通过对人正常白细胞的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来帮助患者选择更加合适的化疗药物。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检测的不是癌细胞,而是正常的白细胞的基因多态性。
基因型与伊立替康毒副反应发生率的关系
以一个化疗药物伊立替康为例,如果UGT1A1基因的启动子区有7个TA重复,则这个基因的转录活性就下降,而这个酶却是降解伊立替康的,所以这导致患者体内伊立替康浓度较高,毒性较大。需要减量一半进行化疗,并且需要密切观察副作用。如果是正常的基因型则就可以用正常剂量,相反如果是杂合性的,则也可以使用正常剂量,不过需要密切观察。
除了伊立替康以外,大部分化疗药物的基因检测临床信用级别都不是很高,多数为2B,包含比较常见的培美曲塞,没有发现什么基因型跟药物疗效和副作用密切相关,而且影响药物疗效和副作用的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目前的化疗药物基因检测数据多数是一个平均值,还有一些地方把肿瘤细胞取出来放到化疗药物去培养,看耐药和杀伤,这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肿瘤细胞脱离了人体也就不真实了。并不是像靶向药物那样证据较高。但是化疗药物基因检测价格一般较低,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癌战》原创小说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zbtongnian.com/hljj/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