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化疗导致的急性神经毒性反应
常规化疗导致的急性神经毒性反应
在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者,约40%出现神经毒性反应,包括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反应,均属于剂量限制性毒性反应。
如果能早期识别、适当治疗,可以预防、逆转其毒性反应。
可以引起神经毒性的化疗药物
铂类化合物:
顺铂:静脉应用可以引起周围神经毒性,尤其是剂量mg/m2时,治疗结束数月后也可发生。动脉介入治疗后,血脑屏障对顺铂的渗透限制被打破,可引起中枢神经毒性,6%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癫痫、头痛、脑病、局部神经缺损等。脑部放疗可增加神经毒性的发生
卡铂:周围神经毒性类似顺铂。动脉介入治疗后可引起急性视网膜病变。
奥沙利铂:主要引起周围神经毒性,包括急性和慢性。急性反应发生在治疗的数小时,包括肌肉自发收缩、寒冷引起的感觉异常及痉挛,25%的患者化疗期间出现口周或喉部感觉迟缓,少数出现喉痉挛。连续用药引起慢性毒性反应,如感觉异常和深层腱反射消失。
长春花生物碱类
长春新碱:引起的中枢神经毒性很少,但很严重,尤其是鞘内注射时,可引起严重的脑脊髓病。周围神经毒性症状包括周围末梢神经感觉异常,麻木,踝关节腱反射消失,停药后大多能缓解,但有25%左右的患者会恶化,发展为类似吉兰-巴雷综合征。
长春瑞滨:神经毒性反应发生风险极低,且停药后多可恢复。
长春地辛:发生率类似长春瑞滨,但可诱发类似吉兰-巴雷综合征。
抗代谢药:
甲氨蝶呤:鞘内注射及肌肉注射可诱发脑膜炎,72小时内可缓解。大剂量全身用药可引起亚急性、可逆的精神状态改变。
氟尿嘧啶:神经毒性发生率低,但仍可引起急性脑病、小脑综合征、痉挛、孤立的脑部神经缺损等。
阿糖胞苷:可引起无菌性脑炎,鞘内注射时可出现抽搐,大剂量的患者可出现周围神经病变。
异环磷酰胺:5%的儿童可出现短暂的中枢神经毒性。年长者可出现脑病。
紫杉醇类:
紫杉醇:包括麻痹、近端及远端肌无力、肌痛、关节痛、感觉异常等。
多西他赛:剂量超过mg/m2,可出现严重症状。5%的患者可出现莱尔米特征。
亚硝基脲类:
卡莫司汀:动脉介入后可引起脑病及局灶性神经缺损。
神经毒性的预防及治疗
一、静脉应用钙与镁:可以降低奥沙利铂神经毒性的发生率。
二、间断用药策略
三、谷胱甘肽:可以降低神经后跟中的铂浓度,预防铂类引起的神经毒性反应。
四、谷氨酸盐:可以促进神经生长因子释放,保护神经。
五、N-乙酰半胱氨酸:抗氧化剂。
六、维生素E:抗氧化剂,降低化疗生成自由基。
七、抗抑郁药和抗癫痫药:源于其治疗糖尿病有关的神经性疼痛。
转载请注明:http://www.zbtongnian.com/hljj/2057.html